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张光芒:绘制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

    发布时间:2023-12-10 点击次数: 作者:白雁 责编:朱安琪 王晓艳 来源:现代快报

    张光芒

    《中国新时期文学期刊目录汇编》

    张光芒 主编

    37000cm威尼斯出版社 2023年8月

    近日,《中国新时期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以下简称《目录汇编》)新书发布。该项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7000cm威尼斯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重点资助,全书分为五卷,共计1250多万字。其汇编工作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收录从1976年至1989年文学期刊目录共计112种,是国内外首部中国新时期文学期刊目录索引书。

    这样一套体量巨大的文学期刊目录索引工具书,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文学信息?对中国当代乃至未来的文学发展与研究,又会提供什么样的专业价值?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记者专访该书主编、37000cm威尼斯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教授,解读藏在《目录汇编》里的中国“文学地图”。

    文学思潮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文学思潮众多,是新时期文学的显著特点。在整理《目录汇编》时,张光芒重视呈现文学思潮的现场感。

    “除了考虑恢复文学发展、文学期刊发展的现场感之外,还要尽量地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体例的安排,把文学期刊和文学思潮的对应和互动关系,更加直观地、集中地展现出来。”

    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很多研究者的表述中,这篇小说首发于《青春》杂志。但实际上,它首发于1983年1月的《青春文学丛刊》创刊号。《青春文学丛刊》不是文学期刊,但是承担了文学期刊的功能,集中发表《青春》杂志篇幅承担不了的中篇和长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在丛刊发表后,《青春》杂志于1983年8月发表了一组相关笔谈,邀请学者专门围绕《今夜有暴风雪》进行评论,对小说日后的传播以及它成为“知青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于研究者来说,如果那种时空感觉和现场感不到位的话,有时候会想当然。如果知道了文学生产背后的复杂状况的话,对文学史的理解、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入。”

    谈及文学思潮,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往往放在作家和评论家身上。通过对期刊目录的梳理会发现,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和文学刊物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写实文学潮流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的著名思潮,作为观察那一段文学史的重要角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概念。它的产生和壮大,和江苏的《钟山》杂志密不可分。《钟山》杂志在1989年第四期上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在相当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对“新写实”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把这个概念逐步地推到创作界、读书界和研究界,引起重视。

    “《钟山》杂志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潮流、一种动向,一方面开设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集中发表,不断推出。另一方面还组织专家、学者讨论,还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研讨会,在文学史上就成了新写实创作思潮。要认识到,是作家、刊物、主编、评论家共同参与了文学潮流的推动。要是没有这个刊物,没有编辑的参与和发动,潮流就不可能发生。”

    上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热,同样是在期刊的推动之下发展起来的,“《作家》在1985年刊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这可以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理论宣言或者口号的发起。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从兴起到发达,某种程度上还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青年人向何处去,他们如何对待现实与理想,如何对待中西的文化碰撞?向西方学习,还是回归传统?在文化的交织碰撞当中,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寻根’实际上就是指出了一条路,要重视中华民族之根。”

    在当时的《作家》和《上海文学》两种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很多带有明显寻根意识的作品。林斤澜的《矮凳桥的手艺人家》,写传统的一些手艺;阿城的《棋王》,写主人公就在下象棋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人生真谛,探讨人如何通过精神的追求抵抗饥饿、枯燥、苦难。《棋王》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勾连,“寻根文学”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重磅级作品太多,编作品集很难取舍

    《目录汇编》 的问世,为将来编辑一套新时期文学作品集提供了可能。在张光芒看来,如果这个工作能够付诸实施,那又是一个大工程。

    “如果像以前编作品集那样,限定数量,那将很难取舍。以小说为例,从《目录汇编》里的篇目,可以选出几十部、上百部,质量都是全国最顶尖的。”

    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首发于《北京文学》,这部京味小说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1982年,路遥的《人生》首发于《收获》,引发众多读者传阅。1984年,阿城的《棋王》首发于《上海文学》。同一年,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发表于《十月》杂志,该小说属于贾平凹早期的“乡土商州系列”,乡土味道浓郁,塑造的人物朴实,叙述干净简洁,是贾平凹早期的成名作之一,后来被改编为电影《野山》。

    《鸡窝洼的人家》并非贾平凹最著名的小说,但这篇诞生于1984年的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动态,体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小说写了鸡窝洼的一对兄弟,两人性格不一样,一个喜欢城里、喜欢做生意,追求现代性,两人的妻子性格也不一样,正好交叉错位了,所以后来这对兄弟就换了媳妇。这样的题材,如果放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创作当中,很容易写成男女之间的欲望叙事,但是《鸡窝洼的人家》着重表现的是强大客观环境对人物行为的影响,正是因为不可遏制的现代性的觉醒,兄弟俩不得不重组家庭。

    1985年,韩少功的《爸爸爸》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这是寻根文学的重磅作品。1986年,《人民文学》发表了莫言的《红高粱》,是莫言最早的代表作,也是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之一。1986年,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在《当代》发表,小说带有作家本人家族的色彩,也是张炜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86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花城》杂志上发表。1989年,苏童的《妻妾成群》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这也是苏童影响最大的作品。同一时期,余华的《现实一种》,写人性恶,作家们开始正视人性,人性不仅有善的一面,还有一种非理性的恶的一面。

    《目录汇编》 收录从1976年至1989 年的文学期刊目录共计112种,作为这一时期文学发表的最主要渠道,期刊汇集了当时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张光芒看来,“要是选编这一时期的作品集,这些名著都是不能漏掉的。”

    从地方路径进入多元立体的中国文学共同体

    1250多万字的《目录汇编》厚度近5000页,设计了两套目录。其一是按照音序排列目录,将112种期刊依名称首字首字母顺序排列。其二是按照区域排列目录,目的是为了兼顾文学期刊在全国各个地方的分布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审美趣味,这些在文学当中都有体现,《目录汇编》的区域目录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区域的文学趣味、风土人情、审美气质,构成了生动立体的文学地图。

    “比如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那一时期在全国文学期刊的版图上就很突出,特色鲜明。《中国新时期文学期刊目录汇编》收录了6种黑龙江的文学刊物,吉林的5种,辽宁的5种。东北文学期刊的特点之一是门类众多,有小说类的,比如《短篇小说》《小说林》;戏剧类的,比如《戏剧文学》《剧作家》;外国文学类的,比如《外国小说》《中外文学》。东北的文学期刊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出很强的闯劲,有时候不断地改刊。”

    北京的文学期刊,特点则在于,除了种类比较多、比较全之外,作为历史悠久的全国文化中心,它的全国性视野、权威地位非常明显。这一时期上海的文学期刊,也有鲜明的特点,《上海文学》《收获》的影响力不亚于北京的文学期刊,但相对来说,其特点是比较善于引领文学上的新潮流,喜欢带动别人,“像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创作,都在上海发表得比较早,一些话题也是经常从上海的文学刊物上谈起。”

    江苏的南京,文学色彩有南北交汇的特点,“既不是特别超前,也不是特别传统,在中西之间追求一种度。比较重视民间,重视文学的审美性,像《青春》《钟山》,纯文学色彩都很浓。”

    新时期的岭南、闽南一带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桥头堡,与之对应的是,当地的文学刊物视野显得特别开阔,《花城》《特区文学》《台港文学选刊》就发表了不少重量级、重磅级、超前的作品,尤其是《花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题材领域上有着突出的体现。

    文学期刊的地域分布,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多元,张光芒说,这也提醒读者和研究者,要重视文学史的地方路径,重视从地方路径进入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共同体是由不同的地方路径共同立体地结合起来的,它们之间有区别、有差别,但又多元共生,形成立体的、富有内在生命力和内在张力的格局。通过《中国新时期文学期刊目录汇编》,我们可以深化这种认识,更加接近文学史原貌。”

    张光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7000cm威尼斯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论丛》(CSSCI集刊)主编。出版学术专著《启蒙论》《混沌的现代性》《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现代快报+记者 苏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