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国内首个新能源行业争议专业仲裁平台——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在常州正式成立。中心将围绕国际贸易、投融资、并购重组、工程承包、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争议,为境内外新能源企业提供全流程的商事仲裁和调解服务。
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常州市抢抓新能源风口,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去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5100亿元,位列全国第四,投资热度全国第一。然而,常州拉长产业“长板”的同时,新能源行业相关争议数量不断攀升,标的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常州仲裁委员会近两年的数据显示,委员会累计受理新能源行业仲裁案件83件,争议标的额达4.1亿元。仅今年1—9月,受理案件案值就超2亿元。案件涉及泰国、德国、塞尔维亚等国,建设工程类合同、承揽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纠纷,其中建设工程类合同纠纷占比最大,买卖合同纠纷次之。
“新能源行业将进入厮杀和整合阶段,竞争日趋激烈,纠纷也会更多。”蜂巢能源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新能源高科技公司,公司副总裁马雪杏说,出海经营面临来自文化、政策法规、信息同步等多方面的挑战。
“纠纷解决的效率是关键,大多数新能源企业倾向于选择仲裁。”天顺风能(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法务官王静说,新能源行业项目动辄几千万元,但一些地方没有专业能力、专业人员来审理相关案件,一定程度上造成案件审理时间拉长,有的案子办了3年还没结案。
泰国某光伏企业法务副总监肖女士告诉记者,该公司与合作伙伴在增容扩建光伏工程施工项目上发生合同纠纷,双方协商后近日选择向常州仲裁委提请仲裁。目前,该案已组成仲裁庭,将于本月开庭,“选择仲裁,主要是考虑审理期限相对诉讼大幅缩短,案件从立案到裁决全过程保密。加上常州地处长三角,交通便利,当地仲裁委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
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专业高效、不公开审理、不受地域标的限制等天然优势。在常州成立行业性的仲裁中心,其软实力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江苏常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周腊梅说,新能源产业已成常州最强“增长极”,相关争议涉及地域广、争议金额大、专业技术性强、保密要求高,然而本地有能力代理相关案件的律师还不多,第三方鉴定机构很少且技术力量不足。对此,马雪杏感同身受。她认为,新能源行业迫切需要建立具备新能源行业特性和检测鉴定能力的检测机构,同时要尽快集合行业专家,在商事调解中增强促和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这是中心筹备之初就考虑到的。”常州市仲裁办主任张翔介绍,仲裁办面向全国选聘优秀仲裁员,确定的32位仲裁员中有11位是专业技术人员,有的人虽然没有法学背景,但手握几十项专利。与此同时,常州仲裁办联合常州大学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推动仲裁理论研究、开设仲裁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和实习等方面的合作。
为提高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的国内国际认可度、话语权和影响力,《常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也迎来“大修”。常州仲裁办仲裁事务一处处长吴永定说,围绕体例、内容、结构等方面,修订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仲裁规则发展的有益经验,比如完善互联网+仲裁机制等,“新版仲裁规则将体现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新需要,适应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布局,服务区域仲裁中心建设。”
“我们的目标是构筑一个新能源产业争议解决的生态圈。”张翔说,常州仲裁委将继续打造新能源争端解决中心服务平台,搭建起集争议解决、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咨询与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新能源领域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持续向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硬核支撑。”常州市司法局局长陈跃峰表示,司法行政部门将不断汇聚新能源领域法律服务资源,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高质量法治助力。
近年来,省司法厅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化运行,联合长三角地区43家仲裁机构签署《金陵宣言》,加快建设苏州片区国际商事仲裁院,建好用好连云港国际商事仲裁院。去年,全省共办理仲裁案件20967件,标的额355亿元,有效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全力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新华日报社记者 倪方方,省司法厅 侍军宁 张全连 邢媛媛)
专家点评>>>
宋晓(37000cm威尼斯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仲裁法》确立现代商事仲裁体制以来,商事仲裁在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商事仲裁机构过于同质化、单一化。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在常州成立,是我国商事仲裁迈向特色化和行业化发展的新表征,同时也契合常州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雄心。
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新路子和新举措,其总体目标在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法治发展的和谐统一。行业性仲裁中心虽落户常州,但应将服务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在行业仲裁人才培养方面,更应取法乎上,积极吸纳全国性人才甚至是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