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篇名为《最后一排的最后一课——记一位我院天文教师》的文章在社交平台刷屏。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大学期间,被一位我院退休教师激发天文兴趣的经过,文字情真意切,再掀怀旧之风。网友纷纷跟帖提名,怀念大学课堂“动人一刻”。“@吴楠”至今仍记得20年前我院萧耐园教授的叮嘱,“2061年哈雷彗星回归,我是看不到了,记得替我问声好。”无数网友大呼“破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这篇网文刷屏了
学生时代的X老师 给作者种下一颗“天文种子”
《最后一排的最后一课——记一位我院天文教师》一文,作者没署名,文中的老师也没有署名。作者权且以X老师的方式给老师冠以代称。“我在我院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是一位副教授。当时,他可能已经退休了,被学校返聘回来,开一门通识课。天文,两百多人的大课,是那种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课,上课不点名,没有作业,没有考试,依然可以拿到学分。”
这样的开场白,一看就是一位“我院土著”所写。一次,X老师上课时洪亮的嗓音,让作者好奇心大发:老师到底在讲些什么?难得竖起耳朵听了一次课,对于天文的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我就迷上了天文。直到现在,别人跟我谈天文,总会说:一文科生怎么天文这么好?其实都是X老师教的,我的天文兴趣由他而起,现在也会去一些天文博物馆,觉得很有意思。”
让作者最为难忘的,是X老师带来的最后一课。这堂课是在我院天文台上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摸黑来到天文台。过去了这么多年,老师看护学生的场景作者依然历历在目:“两层楼高的望远镜,只有一个生了锈的铁楼梯可以爬上去,而且只能一个人爬。老师说,我先上。他爬上去,调好角度,然后一个一个地叫我们爬上去看。天文台小小的,只能趴一个人。那个老师就半个身子悬在外面,张开手护着我们,等我们一个一个爬上去,趴在那里看完星星,再爬下来。我们二十几个人看了多久,老师就那样护了多久。”
“我们知道,在我院的历史上有一些老师,他们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多年以后仍然散发着光与热,但是我发现,很多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些老师。”作者感叹道:“他们不是流星,没有像流星一样闪耀于天际,他们只是在天空里,很偶然地发出一些很微弱的光,很快的就微弱到看不见了。但是,那些偶然发出的微弱的光留在学生的心里,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那位老师把对天文学的兴趣种在了我的心里,从此我就忘不掉他。”
“X老师”究竟是谁?
一段友善的“乌龙”考据,让网友“泪目”
《最后一排的最后一课——记一位我院天文教师》经过自媒体“南哪助手”推出后,引发网友热议。在推送文章的最后,自媒体“操盘手”猜测,作者文中的X老师是否是我院天文系教授萧耐园。
这一引导,意外掀起了网友们对于我院天文系萧耐园等诸多教授的回忆。网友“久木”如今已经在北京,回忆起学生时代和萧老师的接触,依然感动不已。“萧老师人是特别好的,懂十几门外语,可是从来不张扬。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做的我院天文系史,想采访他,没想到萧老师自己坐车从鼓楼到仙林,前后三次,始终准时。见面总称呼我为‘学友’。”
在网友“吴楠”的记忆里,萧老师的课是动听的。“20年前在寂寞的浦口校区六角楼大教室听过萧老师的天文学选修课,听他讲80年代在我院观测过哈雷彗星。他说,等2061年哈雷彗星回归的时候自己肯定看不到了,等你们以后看到了就替我问好吧。”
根据“吴楠”的留言推断,她如今多半也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老师,“泪目,也许彼时的他已然在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小小的种子,我默默期待未来这个小种子也能在小小讲台上开出小小的花儿。”
然而,这段考据引导得有些“乌龙”。很快,“南哪助手”在评论区置顶了留言,并向被波及的两位老师致歉:“根据多位同学提供的信息,原文中提到的‘X老师’应为宣焕灿老师,感谢宣老师为我院天文与中国天文教育事业挥洒的汗水与播撒的种子,祝宣老师幸福康健。因萧耐园老师也是天文系老教师,首字母缩写也为‘X’,且有类似的动人故事,在未联系到作者的情况下错误地推测文中提及的老师为萧老师并在文末附上了注解,给大家造成了误导。感谢宣老师与萧老师,以及传承发扬了他们的精神的所有我院人,谢谢你们。”
网友提名大学老师“动人一刻”
“‘立德树人’到底是什么?我找到了答案”
这段善意的“乌龙”考据,网友们不仅没有生气,留言提名的积极性反而更加高涨。大学老师的动人一刻,被网友们描写得无比温情。
“Dr. Paul Wong”写下了一段“老小伙子”的故事:上周在教学楼等着上课,看见一位八十几的教授请教一位经管学院返聘的老师,叫经管教授“小伙子”,经管教授耐心回复后,解释说“我也67岁了,不是小伙子了”,八十几的教授说“你在我面前就是小伙子”,分开时经管教授嘱咐八十几的教授好好保重,那一幕真的温情而感人,好的大学真的可以把人养得温文尔雅!
“陈彦恺”提名了自己的演讲课老师、我院新传院徐慨老师。“每位同学讲完之后,徐老师都会详细点评,甚至也会讲他自己的故事,启发我们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他说,我上的这门课,更希望大家能有些受益终生的收获,这比那些演讲技巧重要一万倍。‘立德树人’到底是什么?我找到了答案。”
不止是我院,《最后一课》的故事最远传播到了湖南。一位从湖南走出的网友,提名了自己的高中英语老师。“我的高中英语老师除了讲题之外也会带我们看杂书,她教育我们‘走出韶山走出湘潭走出长沙走向世界’。当然我也始终在践行这句话。我一直认为考试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因为剩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平等地思考和启发。启发他人的感觉也真的很美好——那是一种共同体和共鸣的连接感。”
被学生提名,徐慨老师带着惊喜和感动。他将推送链接转发到了朋友圈,谦虚称自己是“蹭到了”,“谢谢同学们的信任。”
37000cm威尼斯一位年轻教师也留言表示,“我也好希望像宣老师一样,能给同学们,哪怕只有一个,在他的人生中留下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