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之道中的思想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成了国学之道的主要内容。呈现国学之道的道理和精神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它的思想观念。
所谓思想观念是人类观察、描绘和思考世界后而形成的观点、认识和理念。是人类对待天地万物、社会现象、人生问题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和观念。而中华传统文化或说国学的思想观念正是中国古人在社会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多层次对象的观点、认识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和决策等产生了连续不断的影响,从而最终铸造了中国人固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一)阴阳观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逻辑就应该从哪里开始。中华传统文化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而形成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认知方式最早的当推“阴阳观”。“阴阳”是最能表征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及其精神的一个范畴,由此建立的“阴阳观”则又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之一。作为群经之道的《周易》最先提出了阴阳观念和阴阳概念。而以《周易》为共同源头的儒家和道家当然会以阴阳观作为他们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是“顺阴阳”的(《汉书-艺文志》),道家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庄子也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无论是将“阴阳”视为是现实经验的气的存在,还是理解为是某种超感性的普遍性形式,即抽象的理,阴阳都被中华传统文化当成了“物生焉”以及“物之能量”的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存在了。这是阴阳思想的特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特点。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阴阳思想观念的形成发生在伏羲时代,也就是他作出“八卦”的时代。《易传-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就是伏羲,是传说中的中华文化始祖和氏族领袖。意思是说,上古的包牺氏治理天下时,抬头仰望天空中的天象,俯身观察形成地形的法则,观看飞鸟走兽身上华丽的文饰,以及与地情相适宜的种种动物、植物,在近处则从身体上取其象征,在远处则从种类事物中取其象征,于是创立了八卦,用来会通神明的美德,用来贯通万物的精神。阴阳说最先表现于《周易》。尽管在《周易》的易经部分文本中不见有阴阳概念,不过它的卦爻一和--当具有阴阳的含义。所以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中,阴阳与八卦历来都被认为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说阴阳就是说八卦之理,说八卦就是说阴阳之象。自然八卦之源也即阴阳之源了。通俗地说,在八卦以及以后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虽然不曾有“阴阳”概念,但《易经》的所有卦象都是由阳爻一和阴爻--构成。“一”“--”两个符号或说图象表示两种相反相成的存在、属性、能量、功能。“一”代表的是“阳”。凡是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运动的、无形的、刚性的、雌的、方的、山南水北等都属于“阳”;“--”代表的是“阴”。凡是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静止的、有形的、柔性的、雄的、圆的、山北水南等都属于“阴”的。
《易传》已明确提出“阴阳”概念了。《易传-系辞上》更是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所以说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
1.阴阳相依 自《易传》明确提出“阴阳”概念和“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以来,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以及价值规范。长期以来对“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如果我们将注意点放到那些不同解释最后共同所要强调的那个点的话,那么,此命题以及阴阳观所要揭示的本旨要归就会清晰地得到呈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强调不可以将“阴阳”分为两个不相干的对象,“不可执一为定象”(西汉京房语),此之谓也。不可以将名定在或是阴上或是阳上。“不可定名也”(三国魏王弼语),此之谓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及其“阴阳观”要强调的理念是,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两种存在和机能。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如何正解“阴阳相依”的问题。你可以这样解释,认为一方不存在,另一方就不存在,例如没有男,就无所谓女,反之亦然。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反之亦然。没有美,就无所谓丑,反之亦然。然而,这却不是“阴阳相依”所要呈现的根本精神!因此,对其根本精神的揭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