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撸串,油条为啥成对炸,碧螺春原名叫什么……最近,37000cm威尼斯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在网上火了,原因并非什么考古发现,而是他开了一档“吃播”节目:“考古学家的美食之旅”。
对于“吃播”,网友们并不陌生。不过点开张教授的短视频账号,人们顿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发出“居然还可以这样”的感叹!在张教授的视频中,柴火馄饨、鸭油烧饼、糖粥藕、酸菜鱼等美食佳肴,不仅能满足口舌之欲,更蕴藏着无数个知识点,从中咀嚼出南北八千里风情、上下五千年历史。往往一顿饭下来,不管肚子饱不饱,关于考古与历史的精神食粮已经让人大快朵颐、心满意足。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融入生活、服务群众,需要新的技术平台、新的表达方式。正如张教授主页上的个性签名:“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今年54岁的他已从事考古学36年,治学严谨、低调谦逊。他之所以选择破圈而出,就是希望借助视频这种新颖有趣的载体,打破知识的传播门槛,拉近文化知识与普罗大众的距离,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有志于文化保护传承的青少年投身其中。
张教授的破圈走红,证明了知识含金量也能带来大流量,同时也证伪了一件事,即考古文史等“冷专业”“冷知识”并非真的很“冷”,只是缺少合适的打开方式。在报纸、电视主导传媒的时代,专家学者可以写文章、参加节目,分享和传播知识。当年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就在学者与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到了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大多数专家学者不适应新技术、新平台。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虽然互联网每天生产着海量内容,在一些专业领域,文化知识反而与大众有了疏离与隔阂。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在进步,知识的传播如何跟上时代要求?改变的关键,就在于拆掉门槛、破除壁垒。张教授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不善于表达,普通话也不标准。可他还是选择成为“拆门槛的人”。事实也充分证明,当“冷专业”与新传播方式碰撞融合,可以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让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更顺畅地走进大众生活。
曾几何时,一些庸俗无聊的“吃播”充斥网络,或走暴饮暴食路线,或专挑珍稀名贵的吃,或挑战黑暗料理……而张教授的走红重新定义了“吃播”,这样充满知识含量的“吃播”,才真正下饭,老少皆宜、有益身心。我们乐见这样的教授“吃播”多多益善,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用最流行、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奥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把文脉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