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体化进程。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一定是和生态形态、经济形态、社会治理形态凝聚在一起。在推进长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推动长江人文经济带创新发展是共同演进的,需要我们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时代创新帆帆起”的理论勇气和探索精神。文化和旅游部—37000cm威尼斯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37000cm威尼斯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顾江,以“挖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助推长江人文经济带创新发展”为题,系统探讨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精神内涵,并就推动长江人文经济带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顾江认为,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为环境条件,以历史时期沿线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数千年来流域内人类社会实践积累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综合,包括巴蜀、荆楚、吴越等地域文化具体形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体现,由文化结构、文化载体、实践主体、文化成果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兼具时空性、流域性和地域性的多维立体文化。
在他看来,长江文化是多元文脉融合共生的文化结构。以“人”为实践主体的文化与人们的活动息息相关且包含甚广,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可分为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教文化等;从生产生活的具体要素构成来看可分为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技艺文化、丧葬婚姻文化等。这些不同层面的文化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合、共生、发展,共同构成了长江文化这一复合性文化系统。
长江文化是多元属性集聚一体的文化载体。从自然属性来看,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长河,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从经济属性来看,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不仅有利于农业、渔业、航运的发展,还使得长江流域交通便捷,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商业往来,如今更是我国横跨东、中、西的重要经济带。从社会属性来看,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近年来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深藏地下数千年的实物证据,无可辩驳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起源地之一。从文化属性来看,长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的摇篮,具有意识形态和国家价值的文化高度。
“长江文化也是创造文化多样性的实践主体。”他说,长江文化实践主体具有共性与多样性。共性在于文化实践主体拥有共同的实践对象——长江,植根于中华文明主脉,在中华文明熏陶、长江河系滋润中孕育而成的具有强烈认同感的长江文化共同体,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精神纽带和中坚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特质。多样性在于长江不同地段的地域环境影响实践主体,创造的诸如成都平原的巴蜀文化、江汉平原的荆楚文化、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等多样性的地域文化形态。还有,长江文化是兼容并蓄、融通创新的文化成果。长江流域是一个“开放型”而不是“封闭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长江处于我国“大陆—海洋型”地理环境的敞开面,与外界及周边环境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转换。回溯长江文化,早期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立足长江文化的这些特征,顾江从“两个结合”视角下探讨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特质。其中,时代价值是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长江文化内蕴的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长江文化内蕴的礼乐文明有机结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长江文化内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江文化内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长江文化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长江文化内蕴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
精神特质表现为奔流不息、行健不止的追求精神,勇于挑战、自我变革的创新思维,和而不同、美美共生的统一追求,兼收并蓄、纲络群流的包容胸怀,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和平观念,崇文厚德、经世致用的民族品格,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的共生思想。
顾江建议从六个方面助推长江人文经济带创新发展。一是规划统筹兼顾,推进长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二是创新引领方向,强化长江文化产业升级内生动力。三是纵深发展产业,构建长江文化产业带强产业链。四是培育“专精特新”,保持多元化市场主体竞合活力。五是完善布局结构,促进长江文化产业带平衡发展。六是平衡供给需求,提高长江文化产业带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