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将个人价值同国家需要紧密对接

    发布时间:2023-11-08 点击次数: 作者:吴云青 责编:焦钰茹 王晓艳 来源:南京日报

    今年8月,37000cm威尼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当选新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成为54年来中国大陆首位担任此职位的学者。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周志华的科研经历。其中提到,周志华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纯属偶然,当时人工智能还是冷门专业,周志华坐住了“冷板凳”,在这条路上潜心钻研了数十年。近10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发展非常快,在一些领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周志华认为,这样的变化不仅因为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发展,让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好时候”。

    “国家的发展,让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好时候”。这句话从另一面看,是科研工作者潜心服务国家需求,“幸运”地实现了科研事业与国家发展的双向奔赴。这一“幸运”,其实是科学家心系家国天下、将个人价值同国家需要紧密对接之后的必然。在科学家精神中,首先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来没考虑过留在国外,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这句话背后的报国情怀令人动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是老一辈科学家们为国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科学家的高尚追求。用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话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来自于自我实现以及更高一层的超越自我的追求。爱国是最高的品德,报国是最大的成功,无论投身哪个领域,一个人的事业格局只有在与国家需要和民族命运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之时,方能倍显雄伟。

    祖国的大地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无论是打破核心技术瓶颈、牢牢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还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科技工作者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把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不久前,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在祖国大地上建功立业正当其时。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创新攀登的落脚点,为国创新、为民创造,必将有更多人因国家发展而“赶上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