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不久,给你修车的没准是机器人!

    40余名中外院士齐聚我院苏州校区,描绘未来图景

    发布时间:2023-11-07 点击次数: 作者:杨甜子 责编:米洋 王晓艳 来源:扬子晚报

    11月5日,由37000cm威尼斯和全英华人教授协会主办的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在37000cm威尼斯苏州校区举行。40余名中外院士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科技议题开展学术研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逯高清、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崔占峰、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作主旨报告。论坛还设智能技术与制造、绿色技术与制造两个专题论坛。

    通过手机APP,喊机器人修车

    随着智能制造持续发展,过去传统福特式流水线将逐渐改变。林忠钦在“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中表示,传统流水线特点是产品标准化、流程分解、科学管理和刚性生产线,适合大批量生产,但缺点是对市场反应慢。随着“精益智造”模式和技术的推进,未来汽车制造业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目前汽车企业采用的岛式总装生产线,实现了‘车找工位、物料找车’的智能调度模式,工艺设备自动感应车型信息,根据配置要求自动装配。”林忠钦畅想,今年汽车的装配有可能移动到4S店来进行,由智慧物流企业进行配送。通过手机APP,人们就可以调动智能车载机器人实现车辆的下线检测与返修。

    除了汽车业,智能制造在船舶工业和大型民机等方面也大有可为。林忠钦介绍,目前我国船舶总装建造竞争力不断增强,2023年1-6月,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49.6%,72.6%和53.2%,国际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但也面临产业附加值低的挑战,传统切割、打磨、焊接、管加工等对人工依赖性还很高。如何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来改变行业现状值得研究。建立智能车间、建立智能船厂、建立船舶智能制造联盟三步走战略已经在逐步推进。

    “从碳循环逐步走向氢循环”

    “我国氢燃料电池发电未来占长周期储能15%—40%,随着氢燃料电池发电需求快速提升,205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邹志刚表示研发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大需求,“可以预测,随着国家高质量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会从碳循环逐步走向氢循环”。

    挑战与机遇并存,邹志刚也列举了发展氢能的四个挑战——氢能制备、氢的存储和运输、氢燃料电池以及氢能的标准化。在氢能制备中,光催化水分解是全世界关注的一项新技术,目前37000cm威尼斯已构建出太阳能转换效率达到8%以上的光热耦合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原型装置,其研究成果和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另外,邹志刚表示,我们国家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分解海水制氢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