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 走在前、做示范

    发布时间:2023-11-06 点击次数: 作者:责编:朱安琪 王晓艳 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实践

    以长江为重点推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围绕南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做示范,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从长江大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南京的做法和经验。他说,南京依江而生、向江而兴、与江共生、拥江发展,是长江下游唯一跨江布局的特大城市,也是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探索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新实践,是落实推动南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建设美丽南京的必经之路。

    在保护路径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治水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长江南京段干流水质总体保持为优;治气上,减污和降碳协同、颗粒物与臭氧治理协调,环境空气质量在省内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岸线上清理整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幕燕滨江风光带与十里造船带的整治修复成为全国的样板范例,新济洲创成我国第一家独具特色的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

    在发展模式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推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断转型。坚持不断调轻调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聚焦传统产业持续优化结构调整,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在“2022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榜单”中跃居全国第二;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了“2+6+6”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治理体系上,坚持加强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性、开创性地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等长江大保护相关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坚持“一把手”管环保的责任机制,压紧压实“大气点位达标负责人制”“河长制”等工作机制。

    理论阐释

    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37000cm威尼斯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学院教授李爱民在点评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南京长江段绵亘97公里,280公里岸线贯穿东西,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长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重点围绕着长江。从科技角度出发,我欣慰地看到,通过上上下下的不懈努力,南京的长江干、支流的水质都一直保持全省最优。

    以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为例,作为主要入江河道之一,在治理技术方面依靠先进、高效、智能、绿色的环境治理工艺与技术,采取“集中式+分散式”治理方式相结合,实现管网精准把控、污水高效治理、尾水生态净化,并且结合后期的治理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使秦淮河从“病体缠身”成为“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以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为例,从标准和技术出发,推进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南京还研发并推广应用一系列绿色低碳水处理技术,实现难降解化工废水能源化、资源化与无毒排放。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使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针对当前南京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的形势,要进一步加强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根据全市的地理地势、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及排放污染物,对污染源定点画图、梳理分析,找到问题根源,深刻剖析问题原因,制定分季节、区域、行业、企业差异化、精细化、专业化管控方案,形成技术需求清单。

    要充分发挥好已建和在建行业重大科创平台载体的能量,以科技、产业力量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和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成果。

    要按照山丘水源涵养片、农业主产区及产城融合区,对照国内外先进区域,推动粗放式管控向精准化、科学化、常态化治理转变,形成南京独特的“三片”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从能源绿色化、产业绿色化、农业生态化,重点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低碳化改造,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生体系,推进攻克并应用深度脱碳的关键性技术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