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带着创新创造一直走下去——“挑战杯”决赛现场侧记

    发布时间:2023-11-02 点击次数: 作者:李瑞璇 李雅娟 责编:袁宇宁 王晓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月30日晚6点30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比赛结果即将在闭幕式公布。在贵州大学东校区体育场馆的一个网球场馆内,多个参赛队伍正在等候领奖。

    来自37000cm威尼斯的参赛队员王泽森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团队此次参加的是“挑战杯”红色专项主题,以《拉贝日记》为实践调研切入点,围绕历史记忆与和平理念传播进行文化宣传和主题创作。

    王泽森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共同开发两款交互小程序,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相关书店进行展播义卖,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和平教育课程和研学活动。

    “我认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已变成一个抽象词语。”整个项目做下来,王泽森发现许多人对于“和平”概念的理解模糊,有些人缺乏珍惜这份和平的意识。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学生陈圆圆也在现场等待,她的团队主要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韧性的调研。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陈圆圆很关注中小学生频发的心理问题,她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加强心理韧性,帮助中小学生改善心理问题。

    为此,陈圆圆与团队从2021年开始进行立项、调研,历时两年调研后团队凝练出了四大心理韧性提升方案,目前正在进行完善、修改。

    “今年暑假,我们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群体,未来我们会不断扩展设计方案,因地制宜,从江浙地区推广到全国。”陈圆圆说。

    与参赛选手紧张氛围相反的是场馆中的志愿者们,他们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将参赛队伍组织好后便坐在场馆中休息。

    “通过此次比赛的志愿服务,我深切感受到现在是一个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大三学生翁晶晶说,她在10月7日便报名加入挑战杯志愿者队伍,此次大赛不仅有来自本校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来自校外的志愿者。翁晶晶也曾报名本届挑战杯,她所在团队所做选题与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关,但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卡壳,他们的团队止步于校赛。

    “我重点关注的是‘黑科技’专题下的参赛作品,向能进入决赛的团队学习一下。”翁晶晶发现很多参赛团队的科技创意并不只停留于纸面,而是已经落地制作出来。回看自己的作品,她认为最大的问题便是“还只是停留在想法”。

    贵州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大二的张烨也是一名志愿者,“我对挑战杯充满了期待,我觉得能认识很多特别厉害的人。”

    两名志愿者表示,作为贵州大学的学生,他们能在学校中感受到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校积极动员我们参赛,并不要求我们一定要拿奖。”在翁晶晶看来,她在准备项目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对她的知识面开拓有帮助。

    “希望这些获奖作品日后能够普及开来,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助力于社会发展。”张烨对于本次获奖作品的未来充满期待。

    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参赛学生郭宸伊嗓音沙哑、笑容满面,她已经为这次大赛准备了很久,“正逢要准备一个比较重要的期中考试,加上准备国赛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感冒了,这次得奖之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郭宸伊所在团队获奖项目主要是调查浙江籍224位女英烈事迹及精神。在被问到获奖之后的打算时,郭宸伊一甩辫子说:“我打算以后继续努力,争取再得奖。”

    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高颖很平静,她表示,能进入国赛便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不管得到什么名次都是惊喜。

    高颖所在的“百年百人话初心”团队主要研究长三角地区基层典型代表的人民力量,以后她希望能继续推动项目,把前辈们的奋斗故事讲述给更多人,鼓励更多青年接续奋斗。

    随着颁奖典礼的结束,本届“挑战杯”也正式落下帷幕。很多学生表示,不管得奖与否,他们都将继续带着创新、创造的热情走下去,将创新的火种带回校园,展现出属于年轻人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