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37000cm威尼斯、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我院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众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当代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展开交流和讨论。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致辞。臧峰宇院长向全体参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百余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天,做好哲学领域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
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实际,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体现学科特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也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否有体现学科特点与中国气派的高质量教科书,是衡量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哲学必须要有科学性与规律性,坚持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点在于“两个结合”,一个是与当前的实际相结合,一个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后者的结合不是机械的,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科学性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编写观照现实,具有学科特色、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第一时段研讨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指出,建设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国之大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责无旁贷。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推进哲学理论的创新,阐释与创新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科书的编写需要反复论证提纲的完整性与体系的合理性,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强调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稳定的重要性,建议教材编写以人的解放为主题,以人的实践为主线,贯穿教材各部分、各章节,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实践品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向,面向教学对象处理好教学形态与教材形态的关系,做到教材编写的简洁性与准确性,以经典著作为蓝本,有根据地推动理论要点的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程广云教授根据一线教学经验,建议课程教学与教材编写应回应新的时代变化与学术思想的发展,需要结合社会变迁实现体例创新,汲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话。
第二时段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志洪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徐飞指出,应当关注不同理论要点之间阐释的严谨性和层次性,重视整体架构下的编排关系,就如何完善章节框架与同一理论要点的多角度阐释提出了诸多具体建议。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强调,要用心体悟既有教材体现的时代精神与学术成果,守正而后创新,从范围和目标两个角度明确学科特性和理论特质,在澄清问题域和思想来源的基础上阐发理论要点。
37000cm威尼斯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张亮建议关注当前的重大问题与前沿理论的走向,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予以回应,同时明确教材受众,注意教材编写与教学安排、课程体系的衔接,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发。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指出要从文本、思想和现实三个维度出发进行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应在面向现实的思考中阐发出兼具学科特性、学理性、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思想,重视教材编写的规范性和特色性。
武汉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李志教授指出应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旨趣,建议在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时实现体系的一致性与内容的差异性,将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教学实践的自主性联系起来考察,同时就如何澄清问题域和理论渊源提出了建议。
第三时段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黄志军教授主持。东我院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高广旭教授强调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性,将面向现实的深邃思考呈现给教学对象,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深度与视域广度,以内在逻辑编排理论要点,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区分。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陈浩肯定了教材提纲对最新成果的吸收,强调在保证基本原理的连续性基础上阐释方式和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就如何凝聚学界共识、呈现同一问题域下的理论复杂性提出了诸多建议。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龙霞肯定把实践作为核心与理论基石贯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的意义,同时应澄清各理论要点的思想史脉络与论证逻辑,基于中西思想资源实现不同学科术语和话语的共通,在与其他哲学的融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黄志军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应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以说理的方式引导教学对象直面重大理论问题,做到守正而不守旧,创新而不求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志洪指出应明确课程定位,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时代性,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特征和兴趣要点,增强课程的学术性并回应现实问题,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守正。
第四时段研讨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陈浩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蒙指出,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从自发走向自主的重要转变,应当充分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澄清核心概念的理论渊源,经由当代中国的社会图景与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更加鲜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陆凯华建议重视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明确教材的基础性、公有性与工具性,应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与人类解放的面向,拉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实践的距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陈广思肯定了教材提纲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对不同章节的安排方式进行合理化规整,就章节内容的理论要点、文本选取与论证方式展开了深入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魏博肯定了在教学中说理的重要性,建议综合经典文本与理论要点的发展脉络,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教材编写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鲜活。
闭幕式由黄志军主持。臧峰宇作总结发言,他感谢与会学者就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与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提出的诸多建设性意见,表示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团队将积极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建好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虚拟教研室,凝聚学界共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