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栖霞丰厚历史文化积淀,10月19日下午,栖霞区成功组织“文艺名家看栖霞”文化交流活动。
该活动邀请何成洲、张鸿雁、王晖、仇高驰、傅宁军、封加樑、骆冬青、汤天明、颜泯涛等驻区文化艺术名家,实地参观考察栖霞古镇和栖霞山风景区,并就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栖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集中研讨,为栖霞文化建设事业建言献策,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会上,栖霞区还向与会名家颁发了“栖霞区文化传承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聘书。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为栖霞区与驻区文化艺术界名家搭建了相互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下一步,栖霞区将用好“区文化传承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组成的“智库”,努力发挥好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谋划一批抓手性项目,推出一系列文艺精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交出不负时代的文化传承发展答卷,为推动栖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还将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吸引广大文艺名家将更多课题研究、艺术创作、项目实施落地栖霞,将名人的声势、高校的优势转化为栖霞文化发展的动力,共同开创文化文艺工作新局面。
据悉,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指导下,“文艺名家看栖霞”文化交流活动由栖霞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文联承办,栖霞山管委会协办。
专家研讨分享
(排名不分先后)
37000cm威尼斯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成洲:
作为一名在栖霞区居住了12年的居民,何成洲对栖霞区的概括是:宜居、宜学、宜游。怀揣着对栖霞的深厚情感,结合栖霞的资源禀赋,何教授提出了3点建议。第一,希望栖霞区能够充分利用37000cm威尼斯艺术学院和雕塑艺术研究所资源,致力打造有品位、有质感的公共艺术空间。第二,希望栖霞区发挥驻区高校集聚的优势,打造集艺术创作、学术交流、展演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如“栖霞书院”。第三,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博大精深、风格独具,希望栖霞区可以联动省市专业院团、高校研究机构等,探索设立传统戏曲、戏剧的演艺培训基地。
我院教授,37000cm威尼斯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
张鸿雁教授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和城乡空间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和相关具体规划设计实务工作,在栖霞区也做过包括栖霞山在内的很多规划。张教授认为栖霞山这些年来有3个方面显著变化,即整体的景区空间功能价值提升了、栖霞山越来越“红”了、栖霞山周边的旅游资源提升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张教授特别提示栖霞区要注意施行“人文经济”的概念,从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人文环境、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这6个赛道找准路径,做好“文化+N”文章,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非虚构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晖:
王晖教授表示,作为主城区里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栖霞区是高颜值的城区,一个是自然的颜值,一个是文化的颜值,还有一个是人文的颜值。王教授认为,栖霞区在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仙林大学城资源的整合利用、工业文化开发3个方向应有所作为。基于文学院教授和戏剧与影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暨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的身份,王教授也希望栖霞区可以与学院合作进行影视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影视创作方面的培训,还有推进报告文学创作,深度挖掘栖霞区文化传承、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鲜活事迹,讲好栖霞故事。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仇高驰:
仇高驰教授是篆刻大家,他用具体细微的观察,对栖霞区特别是栖霞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一是景区景点的打造要精品化。既要注重细节,也要突出特色。二是活动的组织实施要品牌化。要加强策划,借力借智,充实故事,形成系列,扩大影响。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傅宁军:
傅宁军老师是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诸多大奖。报告文学是与历史和时代同行的文学。直面现实、书写时代是报告文学的优良传统。傅老师认为栖霞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缩影,在地区发展、改革实践、长江文化、栖霞文脉、典型人物等方面,区里应该深挖深耕,邀约区内外作者进行报告文学创作,抒写中国式现代化栖霞实践进行曲。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封加樑:
封加樑教授是画家,1999年跟着南京师范大学第一批来到栖霞,之后就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他打趣地说道,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获得“栖霞荣誉居民”的证书。封教授认为,栖霞区要站在俯视和远观的角度,优化改善特色景点的交通条件、做优做靓地区特色,增强品牌意识,策划推出品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和年轻人群体在这里集聚并扎根,有时代有梯队地打好栖霞文化品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
骆冬青教授是研究美学的专家,他精心提炼总结了栖霞的三个美学特点:野逸、高古、超诣。野逸是对栖霞自然天成、古朴脱俗、不事雕琢之自然大美的概括;高古是对栖霞厚重历史文化积淀与气韵的总结;超诣则是对栖霞文化精神纯粹性发展性的精准提炼。古韵栖霞,大美栖霞,希望栖霞的美学气概可以感染更多来到栖霞的人。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汤天明:
汤天明教授关注的主要议题是摄影技术的现实应用以及摄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根据自身经验,他就如何实现摄影与栖霞区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对接,提出三个方面建议。第一,启动老照片发掘、征集、抢救工作,将封存于档案、散落于民间的照片汇集起来。第二,利用专业机构和工具,建立科学有序高效管理照片的图片库,可考虑引入商业机制。第三,以视觉工程的形式,组织、动员辖区内高水平摄影力量,对栖霞区内的各项历史文化资源,如文物、古迹,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图像采集。
著名声乐教育家、男中音歌唱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颜泯涛:
颜泯涛教授是歌唱家,在栖霞已经生活了20多年,有着艺术家的浪漫气质。他诗意地说道,会在秋天登上栖霞山看红叶,冬天到羊山湖赏雪景,春天到西岗观梅,夏天到水一方品荷。颜教授建议栖霞区要注意提炼属于地方特色的符号和故事,既包括龙舞、金箔等非遗,也包括地区的美食、传说,乃至大学城、开发区等时代新貌,寻求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方式为载体,运用音乐剧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栖霞故事,满足栖霞居民与游客的心灵感受,获得更美好的归属感与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