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当教育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次数: 作者:责编:袁宇宁 王晓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社举行“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当教育新使命”研讨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内涵、创新突破,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应承担的文化使命。现将座谈会精彩观点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为巩固壮大新时代教育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张文斌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习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一要把握“时”与“势”,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二要把握“魂”与“根”,始终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三要把握“信”与“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要求,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

    作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国家队”,中国教育报刊社要坚定不移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学者、讲述者、实干者,深耕教育领域,致力于成为传承文化、传播文化、以文化人的思想高地,承担起巩固壮大教育主流思想舆论的使命职责。一是肩负起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使命。发挥媒体的智库功能,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和阐释,梳理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把握其精髓要义,阐述其伟大思想贡献,充分展现这一重大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二是肩负起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新使命。扎根教育事业,着力提升教育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向广大师生宣传好、解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激发教育系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是肩负起推动教育系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使命。发挥好教育新闻媒体作为教育系统“文化播种机”的功能,推动教育系统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让教育系统成为文化传承高地和文化创新的引领者。

    高校要发挥优势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郑水泉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

    一是要担负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使命。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和理论优势,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二是要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使命。高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三是要担负起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使命。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四是要担负起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使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队伍优势,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当好“顶梁柱”,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原创性理论成果为人类文明提供知识增量和思想贡献。

    五是要担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使命。高校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特点,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是要担负起融通中外文化、增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使命。高校要搭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桥梁,更好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37000cm威尼斯党委副书记 陈云松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和教育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是新时代赋予宣传思想文化和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更好肩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从实践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势而生、因时而生,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二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勇于担当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力量;三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把“七个着力”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

    高校要担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使命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蔡世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高校的文化教育与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使命的自觉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史观,人类的教育与学习行为,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而这正是各级各类学校存在并延续至今的理由。特别是近代中国大学创办以来,高校在文化启蒙与变革、激发民族精神、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与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交流与互鉴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鲜明提出“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的重要论断,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大学文化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准确把握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整体考虑、统筹推进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应当体现其应有的高深性、博雅性和创新性。高校应注意把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深化认知理解的深刻性,保持视野心态的开放性,突出文化主题的实践性,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着力探索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项重大使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等各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形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工作合力和环境氛围,特别是要抓好几项关键工作:一是高校应普遍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二是广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三是大力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守正创新、返本开新。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中英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中提出的“七个着力”,包括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价值观理论,擘画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蓝图。价值观教育是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从小抓起。在历次视察大中小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少年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师德修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些谆谆教诲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共同努力下,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薄弱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取得突出成就。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学校德育主旋律得以确立,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全社会逐步形成合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典型经验,总结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论;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向世界讲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故事;扎实做好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和转化工作,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体系化、学理化,并将其纳入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邢云文

    前不久落幕的杭州亚运会,让“00后”再度以一种新姿态从“后台”走到“前台”。与10年、20年前相比,今天的青年拥有非凡的文化自信,这与多年来深入开展的思政教育密不可分。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强调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为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把文化自信融入他们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帮助他们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一方面体现在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其他文明和文化持一种理性、开放、包容的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明显提高,对自身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显著增强。这突出体现在今天的青年一代身上,他们已成为“平视”世界的一代,身上更多的是浑然天成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国,也不是四十余年前的中国,今天中国青年的文化境遇也与以往的青年不同。中国青年的使命是实现民族复兴,而这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联,中国式现代化因此负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站在世界历史的视野看中国,体现大国青年的担当,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沈湘平

    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建设教育强国。

    一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完整体系,系统、全面、科学、透彻,既有哲理高度又有现实策略,主要涉及文化主体性是什么,中华文明有无文化主体性、现在怎么样、体现在哪里,今天为什么要有文化主体性、怎样做到有文化主体性等方面。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充分证明其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对于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前途和党的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文化建设要始终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内蕴的文化主体性观点。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自立自强”、“民族伟大复兴”内蕴其中。他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确,只有培养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保障文化的主体性。我们既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主体性理论,又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中细细体会、系统归纳已经蕴含的文化主体性思想。

    三是以文化主体性巩固和发展中国教育的主体性,并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作出更大、更自觉的贡献。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正气、锐气推进教育创新,谱写当代中国教育的华章。

    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二是全方位、深层次概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三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意味着独立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体现为文化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

    四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要从多个层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坚固根基。

    五是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的关系。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六是坚持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坚持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原则的高度体现。

    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明凝聚力。没有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就不会有文化传统的延续。反过来,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就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文明延续。

    艺术教育要助力塑造美丽中国形象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副主任 陈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历史和未来交相辉映、理论和实践交融互促的科学体系,内蕴丰赡、完整、独具开创性意义的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方向。

    文化凝结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内蕴着美的力量,为人类文明不断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艺术以美为基质,在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上独具优势。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以塑造完整的人为旨归,通过美的艺术培根铸魂,以美育人,并传承、传播人类文化,不断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

    赓续中华文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艺术教育以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民族性和时代性为突出特点,彰显新时代中国的大美。以人民为中心,塑造美丽中国形象,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根本遵循。新时代艺术教育,要把人民性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满足新时代中国人民完整的生命样态、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审美需求为旨归,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体现新时代美丽中国形象。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而言,她是中国式的;相较于古代和传统而言,她具有现代的特性。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蕴融入自己的研究、创造和教书育人过程。我们不仅要抱有当代的眼光,同时要拥有历史的视野。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目标,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互促中,着力探究美丽中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策略、实现路径和实践方法,以大美的艺术教育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守正创新展现艺术教育新作为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郑璐

    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明确了今后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艺术教育是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式,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用艺术精品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坚持价值导向,守正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艺术教育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创作“纳新”、“鼎新”、“弘新”的艺术精品,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知新”、“用新”、“创新”的艺术人才,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凝心聚力,用中国精神激发青年共建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笔”、以时代为“墨”,创作彰显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近年来,高校的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和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艺术佳作,有效激发了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三是坚守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色基因”培育青年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要不断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红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将青年培养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本版文章整理者为施久铭、万玉凤、吴绍芬、刘晓蕾、杨国营、王弘扬、董筱婷、惠娟、伍依然、单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