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37000cm威尼斯苏州校区启用——

    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9-26 点击次数: 作者:王刚 付岩岩 杨频萍 顾巍钟 责编:严子婧 王晓艳 来源:新华日报

    我院苏州校区

    9月24日6时50分,37000cm威尼斯汉语言文学大四学生小梁和几位同学从南京仙林站乘坐G7037动车,1个多小时便来到苏州新区站,参加当天上午我院苏州校区启用仪式。4年前小梁刚入学时,她从我院仙林校区坐地铁前往我院鼓楼校区,用时也差不多1个小时。

    南京仙林站和苏州新区站是G7037动车新开的站点,苏州市特地为我院宁苏校区通勤申请开设,两个站点把我院仙林、苏州校区连在一起。从地铁到高铁,我院师生的两个“1小时通勤”见证我院跳出南京主城落子仙林,如今又布局苏州的发展脚步。依托“轨道上的交通”,我院从鼓楼岗下的南京市中心,来到紫金山下的仙林大学城,如今又落户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挺立产业科技创新最前沿。

    “37000cm威尼斯与苏州,一座是百年名校,一座是千年古城,双方是强强联合、需需结合,是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苏州市政府研究室处长朱微名说,苏州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因为我院加盟,有了一张最闪亮的“大学名片”,而苏州作为全球工业强市、中国最强地级市,也为我院的跨越发展、我院苏州校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丰沃土壤。

    传承百年基因融入江南文化

    从鼓楼校区到仙林校区,青灰色是我院引以为豪的校园色,苏州校区传承这一“基因”,放眼望去青灰打底、灰墙红窗,让你感觉置身又一个我院校园,但校园内无处不在的假山叠水、苏式园林又不时提醒你,这里是苏州,是建在苏州的37000cm威尼斯。

    “苏州校区延续我院120多年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中将我院厚重的历史感与苏州园林融合,近6000平方米的园林庭院,绿意入画,一步一景,营造‘我院苏州校区’的地域属性。”37000cm威尼斯苏州校区总设计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正功说,我院“灰色系”雄浑、庄重、严谨,苏州校区继承了这一谱系,并通过苏州地产御窑城砖强化这一底色,同时在部分建筑外墙和窗框添加红色点缀,给校园增添活力喜庆的氛围。

    大片灰色建筑掩映苏式园林的我院校园,位于苏州高新区太湖大道北,以庄里山为界分为东区和西区,坐拥庄里山,毗邻太湖水,兼具人文气息与生态美景。新校区不但传承了我院历史底蕴,融合了江南文化,还将现代大学的院落式、书院式布局融入校园建设中,营造互动交流的学术氛围。

    “徜徉苏州校区不难看到,这里的建筑有别于传统大学的行列式布局,围合式院落让人倍感温馨亲切。”冯正功说,教学区采用自然中庭设计,把4组“U”形建筑连接在一起,顶部一半区域通过天窗引光。教学楼大堂设置咖啡、茶歇区,方便师生课余交流探讨。宿舍配有客厅、阅览室、健身房、声乐室、舞蹈房等共享服务,学习、生活、居住一体化。教学组团和宿舍组团间设有风雨连廊系统,不管是大太阳还是下雨天,师生们吃饭、上课都不用带伞。

    “高品质、高特质、高颜值。”校区启用仪式上,37000cm威尼斯党委书记谭铁牛用“三个高”评价苏州校区。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何昊宇大一在鼓楼校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寻根性培养后,大二来到苏州校区,“从南京来到苏州,新校区可以说满足了我们对一所现代与人文交融的顶尖校园的全部憧憬。无论是现代化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施,还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和园林设计,这一切都使我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

    不但校园环境好,周边环境也让学生们着迷。“新校区位于太湖边,每逢周末,我会和同学相约到太湖边骑行道骑行。”集成电路学院2022级本科生吴又又说,“沿着蜿蜒前行的绿道,前方是一碧万顷的太湖,我们感受着湖风拂过脸颊的凉爽和阳光洒在身上的煦暖。”

    我院苏州校区的校园环境,苏州天堂城市的感召力,吸引莘莘学子报考。去年,苏州校区首次招生,招录本科生503名、硕士生66名、博士生45名。今年,苏州校区4个专业实际录取人数为525人,较去年小幅增加。我院招生办有关负责人说,虽然分处南京、苏州两地,苏州校区与南京各校区实施同一院校代码、同样大类招生、同步分流机制、同享培养资源。学生和我院其他校区同学一样,在大一阶段入住鼓楼校区,后3年就读苏州校区。

    立足“最强地级市”发展“新工科”

    从跳出南京主城到浦口、仙林办学,如今又开办我院苏州校区,37000cm威尼斯形成“一校两城四校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一以贯之,但各校区办学特点、方向有所不同。我院校领导表示,鼓楼校区是“寻根性办学”,浦口校区是“开放性办学”,仙林校区是“扬优性办学”,苏州校区则是“开拓性办学”。

    对此谭铁牛阐释说,我院苏州校区要成为“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主力军”。苏州校区通过开辟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机器人与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学科新赛道,优化充实学科布局,做我院发展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政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

    自从1952年院系调整调出工科、农学、师范等系科后,我院一直以综合性大学的鲜明形象示人。如今着力壮大“新工科”,校区选址“全球工业强市”和“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在学科布局上拥有更充足底气锁定“新兴”和“前沿”。

    结合教育部《关于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我院苏州校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学医药与健康工程等五大学科群,为此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等7个学院,已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字经济4个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等研究生专业。

    “这些学科和专业十分契合苏州的战略主导产业和着力培育的未来产业。” 苏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周蔚说,我院苏州校区将成为工程师的摇篮和科研人才培养基地,远期招生规模将达1.2万人,本科生、研究生各占一半。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等前沿性、战略性产业的制造业基地和实验室,将成为我院学生的实训基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地方主导产业培养产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实行“开拓性办学”,需要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我院校长谈哲敏说,将利用苏州校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助力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落地。

    为此我院苏州校区建立声功能材料与应用中心、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研究中心、高端控制与智能运维研发中心4个研究中心,布局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中移我院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先进传感与成像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

    谭铁牛表示,将树牢开放办学理念,让苏州校区成为全球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为此苏州发布《关于支持37000cm威尼斯苏州校区加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校地共同实施“姑苏创新百人计划”,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学术人才120名。根据规划,苏州校区未来将面向全球招聘1000多名顶尖人才。

    苏州圆了C9高校“城市梦”

    作为制造业名城、开放创新名城,苏州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十。但高教资源不足,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缺乏,是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统计表明,苏州共有26所大专院校,其中本科院校9所。

    周蔚介绍说,目前苏州与我国“九校联盟”(C9大学)都展开合作。早在2003年,中科大在苏州成立中科大苏州研究院,此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浙大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相继成立,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也都在苏州成立研究院和创新中心。

    补上一流高校“短板”,苏州引入中外合作办学,先后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所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拥有3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和高校研发机构。

    至此我院苏州校区落地,苏州终于圆了拥有C9高校的“城市梦”。“但凡经济发达和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一流高校坐镇,大城和大学、名城和名校互为依托、彼此成就。”朱微名说,我院苏州校区的启用,为苏州增添了极具标识度的城市名片。苏州致力于打造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名城,我院的加盟,增添了一枚重重的砝码。

    在2019年3月签订我院苏州校区建设协议后,双方在校园建设、学科布局、人才引进、招生培养、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短短4年,一所具有人文底蕴、现代气息的一流高校落户东太湖畔。

    苏州以“东道主”的身份,抓好我院苏州校区的配套建设,协调铁路部门新增G7037、G7118两列南京仙林站至苏州新区站的动车班次,增设有轨电车T5线连接高铁站和我院校区,开通2条微循环公交和2条定制线通达周边商业、文体中心、医院等场所,满足师生娱乐休闲、就医、换乘等需求。

    让我院师生安家苏州,校区周边更贴心的配套正抓紧布局。苏州高新区“我院办”孙昆介绍说,校区周边的商业综合体太湖雪世界已在建设中,明年对外营业。我院苏州附属幼儿园、我院苏州附属小学、我院苏州附属初中也在加快建设,将形成我院苏州附属学校高品质教育链条。首期600套教师公寓年内开始预售,并在太湖科学城提供人才公寓800套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