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与华侨华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0 点击次数: 作者:吴小安 责编:朱小曼 王晓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简单讲六点 。第一,37000cm威尼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把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结合起来讨论,我觉得很有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而言,应该回答为什么国际关系学对于区域国别学非常重要这一根本性问题。前面裘援平主任以亲身实践的经历已经阐明了这个问题。我认为,37000cm威尼斯国际关系学院从学科、学理和学术史等层面,继续深入阐明论证两者的关联度以及重要性,特别是对如何关联,如何进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继续进行论证,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区域国别学是跨学科、交叉学科属性的。问题是,在中国跨学科的意识或者共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在讨论跨学科的时候,经常是自话自说的,总是把学术的、学科的、专业的讨论,不幸地异化为个人的、朴素的和宣传式的;加之部门利益的板块化,这种明显的差距、割裂与分离让我们今天讨论跨学科的区域国别学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富有挑战性。对此,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意识与高度的警觉。区域国别学,本质上是跨学科,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甚至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是这样的一个大跨度的交叉融合的学科。这个学科在中国目前兴起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毕竟才几十年的历史。与国际学界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甚至可以说仍然是很落后的。讨论区域国别学时,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学界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交叉融合的现实,需要保持清醒。

    第三,中国的学科设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回避、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中国的学科设置与学理意义上理论或者范式的专业学术搅和在一起。在此意义上,中国学界如果没有立足于严肃认真地回应国家区域国别学的战略需求与殷切期望,我们是要承担历史责任的。这是因为国家需要我们学界从学理上阐明、从专业上回答、以成果上回应这些国家关切的重大问题。这是我们区域国别学讨论需要认真警示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在上述重要前提下,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出台的大背景是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目前所有对外的认识或者知识储备远远回答不了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需求。这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现代化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进行了近200年的历程,为什么当下需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呢? 因为中国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调高质量、创新的、内涵式的发展,特别是明确指出了我们将走的是什么发展道路的方向问题,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这个大判断与下面我将要讨论的区域国别学几个重要结合点,应该是密切关联、不可分离的。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区域国别学,核心在哪里呢? 我认为,在于创新性。长期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对外界的认识大部分是基于对海外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翻译介绍与引进,很多认识不具有自己的学术原创性。对于这个基本认知前提,我们需要把握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我们是走出去的,中国走出去、中国人走出去、中国资本走出去;外国要认识中国,不只是了解中国;是和世界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不只是自己或者自己这个国家和中国双向的关系。我们需要在这个背景下看待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对外学术话语权,以及中国的话语体系应该怎样与国际学界交流对话、怎样引领着世界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第五,关于全球中国或者全球华人。先看全球中国。无论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一个大框架是,区域国别学之所以在中国变得迫切、变得重要,是因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全球中国的发展、全球南方的发展;是全球中国的叙事、全球南方的叙事;是全球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发展与叙事,如何在当下的中国区域国别学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得到学理性的与比较性的深层研究、审视和启迪,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无论怎么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全球中国的发展是变强的,全球南方的发展是变强的, “一带一路 ”是变强的,亚太是变强的,全球华人更是全世界遍布的。比较而言,还有一个重要关联点是,不只是变强的问题,还有变弱的问题;上述一些地区变强的背后是有些国家和地区变弱了,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学界应该怎样冷静地、深入地、系统性地、严谨地来研判它,而不是口语化的、新闻报道式的以及政策对策式的那样碎片化的东西,这对于中国区域国别学非常关键。

    裘援平主任前面指出了一个很重要问题。我们很早就有外国语人才,问题是,靠外国语人才支撑中国外交体系的、安全体系的、国际问题的研究队伍,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为什么直至最近我们国家才提出区域国别学? 这是因为,这些队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在学科设置方面大力加强,需要在学科训练方面大幅提升。加强与提升的层面至少有二:其一是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其二是要有学科的训练与基础。以前,我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训练首先主要是技术性或技能性的训练,然后是实践性的学习提升,或者是强调国际通用语和地区大国研究,忽视非通用语和中小国家地区研究。

    再看全球华人。全球中国或者全球华人的关系,在当下已经远远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从华侨华人与辛亥革命,从华侨华人与救亡图存,从华侨华人与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然后到今天讲的全球华人与全球中国,是不同历史时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这个结合是质的结合,是在新的世纪交汇点的历史性结合。我们看待全球华人或者全球中国,以及区域国别学,不仅要把握时代的战略交汇点,而且要上升到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高度来认识。中国长足发展了,但中国如何引领世界,如何内涵式发展与内涵式引领,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发展不只是物质的、技术的进步,要能够有可持续性,是吸引力与引领性,是让人家信服你,心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是很关键的。

    第六,我想谈谈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RIGCAS)的学术定位 。RIGCAS是华侨大学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的科研实体机构;学术定位是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一个结合、两个关联的辩证统一。什么是一个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华侨华人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什么叫两个关联?其一,如果是做华侨华人研究,一定要关联区域国别的大框架、大背景。其二,如果是做区域国别研究,一定要关联华侨华人这个专门主题。所以,RIGCAS不是临时招牌,是经过深思熟虑审视之后设立的实体研究院。我们研究院的中文名字为“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文名字则为“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lobal Chinese and Area Studies”(RIGCAS) ,我们之所以选择“Global Chinese”(全球华人) 替代中文 “华侨华人 ” 一词,其特别用心正在于此。我们相信,这是很重要的。依托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华侨华人文献学刊》、四端文物馆以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等专业平台版块, RIGCAS拥有六个研究方向群的学术支撑。第一是全球中国与华侨华人,第二是中华文明与华侨华人,第三是亚太区域与华侨华人,第四是印度洋区域与华侨华人,第五是比较移民与华侨华人,第六是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所以,RIGCAS旨在突破目前华侨华人的研究瓶颈,旨在突破区域国别空泛的、缺乏专门主题的东西。我们重点发展前三个研究方向群,培育涵养后三个研究方向群,实现错位发展。RIGCAS是一个以华侨华人为专门切入点的、着眼于中长期研究同时兼具智库功能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国别实体研究院。

    吴小安,华侨大学讲席教授;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

    来源:《37000cm威尼斯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