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严新明:“人才+科技”助力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发布时间:2023-09-15 点击次数: 作者:严新明 责编:纪理想 王晓艳 来源:新华日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目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行中已升至第2位,并连续4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8位。研究人才和科技在助力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的作用发挥和优势塑造,既能够为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鲜活且丰富的“南京经验”,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在更大范围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南京力量”。

    2021年,由南京市研究制定的《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获得科技部批复同意。该方案重点聚焦于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率和创新驱动力五大指标,旨在推动形成多层创新布局、全市域“无处不创新”的浓厚氛围。

    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对“十四五”时期“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的升级。近年来,南京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形成了从实验室研发到创新企业生产以及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创新发展格局。在创新平台方面,紫金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麒麟区域创新高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构成了创新策源地集群,是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平台保障;在科技企业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成倍增长。在工信部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南京共有107家企业入围。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等“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此外,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为全市高质量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链接了大量的国际资源。

    可以看出,南京的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打造创新策源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表现为全面育人、充分用人、有效引人。一方面,南京拥有充足的科教资源和基础设施,能够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南京正着眼于形成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态势,致力于将智慧成果切实转化为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其“创新驱动、市场主导、人才引领、转型示范”的发展路径,有效推动了研发投入向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加速了技术攻关,提高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质量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和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好政策和资金的供给侧引导作用,更大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所协同创新或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

    鉴于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标国际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来展开的,同时也明确地提出了“在重要科学技术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总体要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把握人才新特点、着力吸引新人才。要立足于具体社会环境,精准掌握人才构成及动向,从而制定出安全且灵活的用人策略。一方面需要建设更加安全的用人环境,尤其需要考虑到高层次人才对于安全工作环境和服务保障的需求心理;另一方面要随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开辟多种吸引高精尖人才的用人方式,拓宽用人单位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渠道,形成南京“引领性”创新特色。

    二是出台科技新政策、构建发展新环境。结合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际,深刻理解“引领性”发展要求和需求,适时出台具有支持性、保障性的配套政策。一方面细化资金支持政策,夯实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投资基础,设立R&D研发经费投入固定份额,缩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投入差距,保障专项科研基金的投入与使用;另一方面加快设计能体现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各行业领域提供目标方向,同时也借助指标体系的细化具化逐一兑现“引领性”特征要求。

    三是提高企业吸引力,实现人才、科技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要加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引进企业界人才的力度,实现企业和高校产学研高度结合,促进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尽可能降低人才流动的迁移成本和落户成本,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促进信息传播,改善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降低劳务搜寻成本和市场风险,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共享研发平台,强化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层次融合,以实现科技创新产业的“数实融合”发展,提高企业和高校服务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跃升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研发型总部企业。充分发挥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培育形成一批现代产业集群。

    (作者为37000cm威尼斯政府管理学院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博导;本文系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