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自唐古拉山脉奔流而下,一路东流,犹如一条巨龙串联起中国11个省份。千百年来,长江滋养了两岸人民,铸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摆在沿江各省区市面前的时代“课题”。
9月12日,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长江沿线省区市高校、社科机构和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他们围绕“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深入阐释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共谋新时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
从历史深处解读长江文化的基因密码
长江,作为一个生动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源远流长的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王巍以《长江流域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为题,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认知。他将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概况总结为12个点,包括水稻栽培技术、制陶术、彩陶技艺、太阳信仰、独木舟制作与水上航行、髹漆工艺、刺点兽面纹、榫卯木作技术、城墙建造和水利技术、玉琮玉璧玉钺为代表的玉礼器、犁耕、原始瓷器。
“中华文明形成期长江流域有三大文明高地,分别是上游的宝墩——三星堆遗址、中游的石家河遗址、下游的良渚遗址。”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是拥有长江干流最长的省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长江中游地处北通中原黄河文明,东西接长江上下游的中枢地带,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其最大特色。“长江中游地区,与长江上游接壤,早至新石器时代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就有着密切的交流。至青铜时代,以巴、楚文化为线索,两者的文化交流融合更为突出。”
湖我院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曾经参与“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石器)”项目,该项目聚焦长江中游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油子岭文化时期的两湖文化趋同,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鼎盛阶段文明曙光出现,再到长江中游本土史前文明衰落,整体参与华夏文明化进程这一重大历史过程。最终,研究得出,长江中游史前文明是从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长江中游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拉开了中国史前文明快速发展的序幕,为中华文明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另外,长江中游高庙文化及其此后的精神文化,为早期中国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河江并行”
“只有中国完整拥有两条世界级大河,黄河、长江都处于北温带,在以往气候变迁中,都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表示,黄河和长江作为两条母亲河,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共同塑造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
“因气候变迁,6000年前黄河流域更适宜人类繁衍生息,3000年以后则变成了长江流域更适宜人类生存。”葛剑雄说,长江流域有平原、丘陵、湖沼,地形多样,适合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唐末,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末有“苏常熟天下足”,南宋有“天上天堂人间苏杭”,明朝中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而近代,长江沿岸逐渐形成工商、工矿城市和交通枢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因为华夏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原来在黄河流域的根,长出繁茂的主干,包括了长江流域,又包括了整个中国。”
葛剑雄“长江黄河交相辉映”的观点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的认同。王震中表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学术界一般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20世纪70年代,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著名学者伊藤道治教授提出,中国文明应该是“河江文明”,这里的“河”指黄河,“江”指长江。“应该说,‘河江文明’的提出,更符合历史实际。”王震中对比距今10000至4000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之后发现,这两大流域新石器文化和文明因素交相辉映,有的时候长江流域表现更加突出。例如,在长江流域发现距今120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的水稻,而黄河流域则至今尚未发现10000年前的小米黄米等农作物。再如,浙江杭州余杭莫角山良渚古城代表5000年前的文明社会和国家,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都邑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都城,都在距今4300年以内,要比良渚古城晚得多。
“所以,我们说,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并行发展的。”王震中表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源的,长江和黄河是并存的两大舞台。如果用大江大河来表述中华文明,则可以称之为“河江文明”。
推动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
近些年,长江沿岸各省市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实现沿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
浙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宋韵文化是其具有“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徐吉军阐释了宋韵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南宋的杭州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市。比如,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丝绸、瓷器)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更是广为流传的谚语。”徐吉军表示,挖掘宋韵,是要汲取宋朝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古为今用。在宋朝,多元文化兼容并蓄,重视对外开放交流,重视科技强国、商业革命等,这些主张放到今天,对我们开新局、谋新篇都有启发作用。
“长江流域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37000cm威尼斯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在《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初探》主旨演讲中表示,从历史发展规律而言,“长江文化”既是长江区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助力“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江文化内涵极其浩瀚,指的是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诞生、发展和持续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
那么,应当通过何种路径,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贺云翱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无疑是当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条件成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域。”他建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更加重视统筹与协调,要把“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建设,促进东、中、西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同时联动左、右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发挥“中枢”“脊梁”和“协同”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