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对接大会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3-09-12 点击次数: 作者:陈彦 责编:严子婧 王晓艳 来源:南京晨报

    一场聚焦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盛会,瞄准的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昨天,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开幕,来自省内外高校院所的330多名院士和高层次专家、3500多家企业参会。大会上,142家大院大所大学带着6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现场发布,与850多家企业的1000多项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对接洽谈。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本届大会旨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实力雄厚、创新空间广阔。会前,通过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设立大会线上专区,来自中国科学院及各地高校院所最新科技成果、高层次创新团队及我省企业技术需求信息被提前发布,通过供需信息智能匹配和双向推送达到6万多项次。其中,发布前沿科技成果17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2400多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项目420多项。为高效打通产学研对接渠道,重大科技合作签约暨江苏数字科技平台开通仪式在当天上午举行,30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这批项目是本届大会前期推动对接合作成效的一个集中展示,也是我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是产学研深度融合,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对接会现场就举行了上交所助力江苏科技型企业自立自强对接会。就在距离该对接会不远的其他会场,“江苏—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洽谈会”“长三角产学研专项活动暨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技术对接会”“江苏产学研合作圆桌会议”等三场专题对接活动也紧锣密鼓地展示着各自的内容。和诸多专业会场聚焦专题、开展成果交流、需求对接不同,在南京国展中心二楼的中心区域布置了大面积的实物科技成果展示区。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科技领域的热词,当大家对诸如大数据、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的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对于这些科技究竟会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许很多人还一知半解。在当天的科技成果展示区,记者就看到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运用。比如一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和机械臂、高速照相机的操作平台,伴随着机械臂不同角度的快速翻转,每一次短暂的动作停顿都会带来一张高清照片。至于说这一平台有什么用,来自微亿智造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还无法做到内部探伤检查,但对于绝大多数需要依靠人工来检视产品表层质量的生产环节来说,这个平台完全可以实现人工替代。“每一次拍照检查的结果都会进入到后台的大数据,进而形成相关程序的迭代,几乎可以完成任何产品任何角度表层的质量检查。”

    在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区,几乎每所参会的高校院所都展示了多种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一个科技感满满的名称。如清华大学的“低碳燃烧器”、北京大学的“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37000cm威尼斯的“声学超构材料及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产品”、东我院学的“模块化可扩展智能底盘及运载平台”等。南京工业大学展位上,该校电器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院长助理梅丹华教授正在向一名企业代表介绍他所在的科技团队研发的科技成果“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该项目的研发围绕提升等离子体源能量转化效率及其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皆能环保等相关领域实用效果展开,包括高活性等离子体源、低温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环境治理以及等离子能源转化等。梅丹华表示,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比较强,但缺乏具体的办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高校也迫切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有落地的应用。而通过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洽谈,各方可以实现彼此的赋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记者了解到,产业上聚焦技术攻关重点产业领域、合作上灵活多样覆盖广、规模上体量大层次高是本次大会呈现出的三个特点。聚焦技术攻关重点产业领域,签约项目紧扣“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等我省重点发力的30个技术攻关重点产业领域;合作上灵活多样覆盖广,签约项目既有技术联合研发,又有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还有共建创新平台载体;既有创新团队与创新型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对接,又有高校院所与创新型园区的共创共建,还有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规模上体量大层次高;30个项目来自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37000cm威尼斯、东我院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7所全国一流高校院所,20家高新技术企业或上市企业,投资总额达206亿元。

    9月12日起,本届大会还将组织专家江苏行活动,在会前及现场洽谈对接的基础上,组织140多位产业专家赴全省各地实地考察,与20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对接,开展专题推介、技术咨询、现场考察洽谈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