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科学老师,陶武在探索高质量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一走就是二十余年。
二十多年前,陶武来到自己的母校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科学老师。参加工作以来,陶武一直希望通过在学校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为乡村孩子打开大大的世界,让他们在研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陶武在“双减”背景下不断探索科学教育加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了铜小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他辅导的学生科技作品已有数百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类奖的就有十多项。他负责的学校少年科学院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和“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示范基地”。
背靠大山的乡村小学藏着“科技宝藏”
地处乡村的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地方大,背靠大山,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长时间考察研究和实地探查,在师傅郭老师的带领下,陶武和其他老师一起,合理选择科技项目,巧妙整合周边资源,先后创建了自然生态园、蔬菜种植园、水产养殖研究基地等十大科技基地;创客室、中药馆、科技创造室等六间科技场馆。这些基地和场馆的建设为铜小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当初建设科技基地的事情,陶武记忆犹新。
为创建中草药研究基地,陶武等人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西横山,在山中寻觅、挖取合适的中草药,然后移植到学校专门开辟的中草药种植区。“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在两个角色间不断跳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药农。”
从一脚深一脚浅不断摔跟头,到熟稔地穿越山谷中,陶武等人不懈努力,终见成果。一年左右的时间,一个拥有几十个品种的中草药研究基地建成了。“后来,社会对中草药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中草药研究基地也扩建了,还引进了更多品种的中草药,供学生们观察研究。”
劳动时灵感迸发,小女生作品登上全国舞台
有了科学教育的土壤,乡村孩子的潜力被大大激发。铜山小学少年科学院建设、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科普宣传活动……铜小的孩子们在学校浓郁的科技氛围里学习成长,他们爱观察,爱思考,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
科学发明的“灵光一闪”往往来自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陶武非常鼓励同学们进行发明创造,而同学们有了什么发明的好点子也都爱找他商量。
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学校走廊拖地的时候,发现走廊太长,每拖十几米地就要去水池洗一次拖把,实在是太费事。她灵机一动,想到如果把拖把做成双面的,就可以增加一倍的拖地量,不但提高效率还节约用水。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陶武,陶武非常欣喜,立即和学生一起设计作品结构、买材料、动手制作。几天后小发明“双面节水拖把”出炉了,陶武还带着这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发明展,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铜小,一大批学生在陶武的启发和引领下,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陶武等人长久以来的努力,铜小科技教育成果斐然,目前共有学生发明专利166项,1000多项发明成果获国家和省市区级奖,2名学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先后涌现出32位“中国少科院小院士”。陶武本人也两次被中国少年科学院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师”,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斯霞奖”。
从事科学教育这么多年,陶武曾经教过的孩子里,有些考上了科技大学,有些在从事发明创造相关工作,他十分欣慰。“我们毕竟是小学阶段,主要还是启蒙,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提高他们的探究欲,遇到问题能多问一问,多想一想,能试着想办法解决一些小问题;还有就是教给他们学习科学的方法,例如如何查资料,如何动手做实验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科技教育学习夯实基础。”
与时俱进不断“充电”,科学教育一直在路上
铜山小学一直重视科学教育,是区内最早设立科技室部门的学校,陶武曾担任学校科技室主任,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作为科学老师,我特别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学习。”这几年带领孩子们参加的各级各类科技赛事中,人工智能的项目越来越多,陶武和同事们首先要自己钻研,摸透各种技术。
“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加法怎么做?也是陶武的新课题。“我们的科学教育不是飘在空中的,而是紧紧和生活实践相关的。”陶武和同事们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科技项目化学习。如何使铜小养鱼塘的水质更优质?校园内的金钟花是如何生长的?防积水香皂盒如何设计与制作……这些项目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有研究、有思考。“孩子们需要提出问题、活动设计、收集证据、将结论应用于实际,老师分段适时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儿童每一阶段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使儿童在活动结束后其科学素养有整体的提升。”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陶武现任学校工会主席,任教科学课。他始终不忘初心,继续为学校科技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铜小的科技教育贵在坚持和传承,蔚然成风。就像师傅带出了我一样,这些年,我也带了徒弟。现在她已经能独当一面,成为科技室主任,将铜小科技教育特色继续传承下去。”
■专家点评
吕林海 37000cm威尼斯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武老师是一名普通的乡村科学老师。但是,他又是那么的不普通。不普通,并不是说陶老师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是其在教育追求上的、精神定位上的一种少见的、令人敬佩的执着、坚守和创新。在铜小的科学教育场景中,学生感受到的科学,是鲜活的、真实的、有趣的科学,是一种闪耀着智慧之光、生活之光乃至生命之光的科学,是每个孩子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并最终成功参与的科学。科学,从孩子的内心深处自然地长了出来。真正的学校科学教育,就是要像陶老师那样,创造更多“有光的”科学,这一束束光,将不断地照亮每个孩子坚实且有力的科学创新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