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君子德行的当代意义
君子文化的全部内容实际上都是根据君子的德行反映出来的。我们将有德有才者谓之君子,所以君子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德才兼备,内外一致,心行合一,体用一如等内容和形式中。这是一种完整的、理想的、崇高的人格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喜用“德行”一词概括这一人格特征。《周礼》说:“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作为内外兼修的君子,其德行必然具有“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习近平语)的意味。在比较广泛层面上研究和揭示君子德行的当代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君子重心性修养的当代意义 中国君子文化的展开始终与其相对的“小人”而相伴。既然君子常与小人对称,所以我们当可以将君子称为“大人”。君子有方向、有理想、有境界,德行不可不谓之高,所以君子当又可被称为“高人”。君子向以“上达”为其价值取向,所以君子还可被称为“上人”。合而言之,君子乃可统称为“高大上”之人。如果将上述对君子所有称谓用最简单和最通俗的称呼的话那就是“好人”。
文明社会一定是一个好人居多的社会,高扬君子德行,提倡君子文化就是高扬、提倡做好人文化,就是全面建设文明社会之必需。君子德行是要解决一个社会的文明方向的大问题。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而人的文明又在于心性的文明。换句话说,心性文明是所有文明内容及其形式的基础性的文明建设。一个社会要真正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它们一定是要建立在心性文明的基础之上的。
心性文明建设就是心性修养的问题。心性修养属于如何观人生和观价值的问题。现在许多人三观出了问题,其根子就是心性出现了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强调“不忘初心”,其意义正是体现在心性修养上。共产党人首先是人性光辉的体现者。人性的光辉,儒家给它一个概念叫做“明德”。光明这一光辉的德性是“大学之道”“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的首要的纲领性任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此之谓也。
儒家的心性论是通过君子之观而得以建立的。换句话说,关于人性的问题是通过君子的认知而得到反映的。在孟子那里,有两个命题,一个是“君子所性”,一个是“君子不谓性也”。实际上孟子正是通过这两个命题是在讨论什么是人性这样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在讨论人的生命存在两种方式的问题。
心性修养问题就是修身问题。不但要理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语)的重要性,而且更要知道要修的对象——身是怎样的。人的身,或说人的生命,其实有两种属性所构成。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指出了这一问题。“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之谓也。通俗的说,《尚书》认为,人身上有人心与道心两种存在,这两种存在的属性是不同的.人心是危殆的,道心是精微的。这句话共十六个字,后被视为是儒家千年传承的“十六字心传”.孟子以君子之口来明晰地区分了人身的两种属性或说两重生命。简单的说,孟子认为君子是不将人的生理性的欲望称为“性”“人性”的。“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此之谓也。君子是将能够产生仁义礼智等道德的良心才称为“性”“人性”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此之谓也。如何对待这两种存在,尤其是如何对待构成和决定人之为人根据的那个“良心”于是产生了一般人与君子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孟子-离娄下》),此之谓也。在孟子看来,与禽兽差异的那一点点的良心就是君子认为的人性。一般人丢弃它,而君子则保存它。
明确了人生和生命的结构,就知道如何进行心性修养了。心性修养就是对人身上的两种存在的用功和作用。从正面说,对“君子所性”的“良心”“道心”及其所由产生的道德要保存和光明。“君子存之”,此之谓也。而对“君子不谓性也”的“人心”及其所由产生的情欲要减少和节制。“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此之谓也。
现实中许多人,包括那些贪腐分子,为什么会犯罪,从心性修养上说,正是将其光明之心性遮蔽了,而又将其情欲之心性膨胀了。由于这个基础出了问题,三观必然会出现问题。君子重人的心性修养是培基固本的工作,其现实意义十分巨大。知晓心性的构成是为了发现人生的意义。而在君子看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体现在要有道,要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