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13日,第六届“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俗文学学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承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海内外8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赓续学术薪火探寻新论新知
“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始办于2017年,旨在为年轻学者搭建平台,提供戏曲与俗文学学术交流的机会,开拓新的视野和研究思路。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主持。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表示,“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延续了王季思先生“跟同辈人做朋友”的教诲,意在让青年学子在前辈学者搭建的平台中切磋学术,与前辈学者平等交流。今年恰逢中山大学建校99周年,谢湜教授回忆说九十多年前创办的“史语所”,不仅仅代表着学科的开拓与传承,更代表着前辈学者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学问通达、通融的理解。前辈学人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去光大传统学问的事业,中山大学戏曲团队几代学人,正是在这样的学术传统中奋力开拓、薪火相传。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表示,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既有对旧文献、旧问题的重新检讨,辨析和推进,也有对新文献、新论题的发现、挖掘和拓展,时间跨度上下贯通,生动地呈现着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的整体学术面貌。此外,他特别强调了俗文学研究的“整体性”理念,并就此议题做了学理层面的分析。潘建国说,戏曲和俗文学研究的美好未来,需要两岸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寄希望于青年学者和广大的博士生、硕士生。
《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罗苹表示,《学术研究》自办刊以来,一直关注着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的发展。青年是学术的希望与未来,《学术研究》杂志社也一直把培养青年学者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这与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的观念不谋而合。希望能够借此盛会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提升刊物在青年学者之间的影响力,共同推动学术繁荣发展。
随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丁淑梅、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黄静枫、37000cm威尼斯文学院副教授陈恬、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舜华、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教授林鹤宜分别就近来的研究心得,作了主题演讲。
青年积极发表前辈荫护领航
本届“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共递交会议论文150余篇,遴选了130篇论文,分成六个小组共十八场讨论,130余位学者作了专题报告。论文选题丰富广泛,既有对戏曲史上重要问题的关注、考察与回应,又有曲学与戏曲体制诸方面的探讨,也有针对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文献文物、理论批评等领域展开的个案分析与理论生发,在承袭传统研究路径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观念。每一场都有两个资深学者作点评,在讲评中直言不讳地对论文的优缺点作了分析,并从如何更符合学术规范的写作的角度,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年轻学者受益良多。
闭幕式由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汪诗珮主持,由分组观察员作学术总结报告。第一组议题主要涉及曲学与戏曲体制、戏曲声腔、曲谱曲论、戏曲史上重要作家作品等领域,侧重文献的考据与释读。第二组议题主要围绕戏曲文物、戏曲理论、戏曲小说的域外传播及俗文学研究等话题展开,关注新材料与新方法的应用。第三组议题主要关注戏曲文献、小说文本及晚清近代戏曲研究,并延及海外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以实证为特色,又富于理论探讨。第四组议题集中于清中叶后的宫廷大戏与晚清民国戏曲史,注重文献的深度开掘与新文献的细致探索。第五组的议题以古典戏曲研究为主。第六组议题视野广阔,文献材料涉及古今中外。
汪诗珮总结道,本次会议是“世代交替”的典范。她表示,举办这一学术研讨会最大的能量不在发表论文,而在结交学友,提示青年学者不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永明就近年主持的“智慧古籍平台”网站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方便学者学术研究利用。
黄仕忠在闭幕辞中表示,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具备“学术史”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理解过往与当下的学术研究。新世纪以来,戏曲与俗文学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方面具备极佳的条件,但戏曲研究整体上进步不大,尚未见到具有方向性、引领性的方法论突破。他借当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提倡的“考论结合”一语提醒大家:学术研究中,理论和实证是“两条腿”,不可偏废。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新观念和新方法,黄仕忠提倡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拓展新的视野、道路与空间。最后,黄仕忠鼓励青年学者自主探索,在了解学术进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开拓属于青年一代的视野。此外,他也希望大家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在学术的转折点,也要肩负起责任与担当,把新的方向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