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当代科技伦理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论坛”在37000cm威尼斯举行

    发布时间:2023-08-23 点击次数: 作者:王广禄 责编:朱小曼 王晓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8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37000c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当代科技伦理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论坛”在37000cm威尼斯举行。

    面向科技前沿开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董春雨,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李建清、37000cm威尼斯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亮、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党委书记周爱群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副主任刘鹏主持开幕式。

    8月18日,“当代科技伦理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论坛”在37000cm威尼斯举行。图为论坛开幕式现场

    董春雨表示,从大数据、AI到量子纠缠、引力波、元宇宙、ChatGTP,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颠覆性、革命性科学事件的不断涌现,从科学哲学、科技伦理等层面提出了诸多不能回避的新问题。科技哲学是哲学中的“第一生产力”,青年学者是科技哲学研究的生力军,要以强烈的学术热情、扎实的研究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立足世界、立足当代进行学术研究,以高水平有特色研究成果在学界发出声音,提升学术影响。

    李建清介绍了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及下属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发展情况,并表示,新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规范、伦理秩序和法律架构。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工作,要立足当代科技前沿,在科技的发展中研究新问题、找到新方案;以伦理为导向,强化科技与伦理关系的新特征及其带来的新机遇、新风险相关研究,强化负责任的未来科学人才培养;强化伦理审查制度,细化不同科学领域的科技研发伦理规范,使具体的科学研究有规可依。

    张亮提出,研究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使命追求。此次论坛在报名阶段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最终有31所高校的45名同学现场参会。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要以适切的哲学批判对待科技进步,以中国的方式守好科技进步的伦理底线,坚持走跨学科的创新道路,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

    周爱群介绍了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并表示,科技伦理与科技哲学的时代使命是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型伦理问题进行学理回应,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的新变化开展学术探究。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依托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文理哲相结合的学科优势,推动科技哲学从理论分析向实践研究尤其是科技伦理现实治理转变,致力于培育未来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与善同向而行。此次论坛的重要目的,就是致力于为国内科技伦理领域的师生搭建研究平台、增进交流互鉴、凝聚集体智慧、促进创新发展。

    深化科技伦理研究 推动科技伦理治理

    在18日举行的论坛主题报告阶段,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37000c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教授肖显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分别作了题为《当代科技伦理问题:特征、挑战与对策》《关于技术和文明界限的形而上学否思》《科学的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从动物福利论到地球盖娅说》《智能治理的现实与未来》的学术报告。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不同程度地伴随着伦理挑战。在李正风看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以应对当代科技伦理问题和挑战,要坚持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等基本原则,运用伦理规范引导和规制科技活动。要科学处理科技发展和治理的关系——既要发挥伦理委员会的作用,也要依靠更广泛的集体智慧,从结果治理、预防式治理走向全过程治理,形成融合发展与治理的新型科技发展观。无论是科技伦理治理还是科技伦理教育和研究都应当以人为本,其主要目标是探索科技时代的文明社会。

    马克思主义介入技术社会,从实践的角度理解技术及其相关活动是一条重要进路。胡大平认为,在技术社会中,效率替代了意义成为主导原则,且进一步演化,在目标上从肢体延伸走向器官替代,推动社会性质从有机聚合走向技术集成。过分强调技术具有自身规律就会导致技术凌驾于人,使社会陷入技术定律。而一旦技术的发展超越界限,改变人类直接生产的环境界限,则会成为人类自身无法驾驭的怪物,使人类文明到达新的临界点。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审视技术与文明的界限问题,要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视角出发,在环境压力和自我推力的作用下更加有创造性地拓展人的发挥空间,从而超越“技术社会”,实现从伟大的技术到伟大的艺术的转向,回归文明的真正内涵。

    人类活动给全球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解决日益蔓延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人们深化科学的生态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完善找到一条面向自然科学的有效路径。肖显静表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狭义的生态伦理学应在批判吸收既有相关理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坚持有机整体论,扩展伦理关怀的对象范围,打破“主客二元对立”,走向“客体主体化”,从而推动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从科学技术的认识层面推进到应用层面,再进入到生态伦理层面,促进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争议性议题的恰当伦理决策,对现代科学革命的最新成果应用进行必要风险评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和AI技术的火爆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和规律,在一定意义上,当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技治社会——按照科学技术方法来运转的社会,这要求在治理路径上我们应该从技术治理转向智能治理。刘永谋提出,技术治理是指在社会运行尤其是政治、经济领域中,以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为目标,系统地运用包括原理、方法、知识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治理活动。智能治理综合是技术治理新趋势,它综合使用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进行治理,包括社会测量、计划体系、智库体系、科学行政、科学管理、科学城市、综合性大工程等7种主要战略。审慎务实地推进智能治理,不是将智能技术作为完美治理利器,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树立正确科技观,实行务实主义的准技术治理。

    在19日举行的论坛分组研讨阶段,全体与会学生被分为四个小组,他们围绕科技变革与人类生存、科技与生命、人工智能伦理等话题展开了广泛研讨,来自37000cm威尼斯、东我院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八位专家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温子涵、杨军洁、袁晓军、张瑞芳等四位学生分别代表小组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汇报。

    论坛颁奖仪式

    会议期间还颁发了论坛优秀论文获奖证书。论坛组委会邀请九位专家组成评审组,同济大学杜严勇教授担任组长,最终评选出特等奖论文4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优秀奖17篇。

    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一方面不断开拓着人类的认知疆域,另一方面也以其强大的现实改造力持续重构着整个世界的存在样态。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规范、伦理秩序和法律架构,带来了人类从未遭遇过的诸多伦理难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成立和《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的出台,在顶层设计层面为我国新时代科技伦理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论坛成功举行,为进一步强化科技伦理后备人才培养注入了动力,为有志于科技伦理事业的研究生搭建了跨校、跨学科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