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怎么建、治理难点怎么破、幸福生活怎么绘……9日上午,随着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社区品牌建设沙龙第二季活动在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来自该街道十个社区的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大家以“感受民俗魅力 营造社区文化”为题,用一场共思、共创、共享的现场路演展示着各自的社区文化营造计划。虽然半天的交流互动时间不长,但专家全过程的点评参与却让各方受益匪浅,而立足实际、牵手民俗、挖掘特色、打造品牌的实施路径经总结提升后,也成为各社区借文化营造助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治理共识。
社区是居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城市的最小单元和开展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很多时候,怎样的社区文化匹配着怎样的社区环境、治理能力与社会温度。一个好的社区文化既有赖于全体居民的认同与积极参与,又需要让大家从中直接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现场指导、37000cm威尼斯社会学院副教授马道明的话来说,人民群众往往通过社区的发展来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积极营造好的社区文化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培根铸魂、润物无声的作用,最终引导出文明社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起文明的新气象。”
实际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带来的改变在西善桥街道已有呈现。无论是6年前首开“向善家长学校”,还是精心打造5年的“理想教育小镇”,所遵循的都是用大教育、大文化服务社会治理,推动全员素质提升。就在前不久,西善还旗帜鲜明地亮出“善”文化,多途径宣传片区好人好事,希望借此培育出好人文化,塑形出西善特质,把好人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之所以把民俗引入社区文化营造内容,除其本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外,还有结合西善实际情况的考量。”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晶介绍策划这场“头脑风暴”的初衷时表示,在西善,无论是既有建成区还是岱山新城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从老街到列入非遗的西善民歌,从南京好人纪念碑到竹林七贤砖画出土地,老西善人也好,新居民也好都耳熟能详,都能在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随着现场“头脑风暴”的开启,各社区或独立领题或组队出击,不断有思想的火花闪现。在永盛、齐修社区组,大家提出结合已有的廉心亭、帮帮团服务,挖掘孝心故事,重点打造以“孝”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并将其植入社区开放大学教学点平日的课程和文化娱乐活动中。通过定期开展好儿媳、好公婆的评比吸引居民的加入。在西善花苑社区、古遗井、西善桥社区组,众人建议结合各自已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推动资源共享,重点打造受居民欢迎的精品栏目。以西善花苑社区备受欢迎的簪花为例,不仅把空巢老人、全职妈妈、困境人群等融入进来,鼓励大家走出家门,还要争取让这项传统民俗转化为可以促进生计的实际技能。为此,西善花苑社区专门和南京民俗博物馆实施了共建。在油坊社区组,因为辖区七贤街的存在,大家提议结合“传统七贤”打造新七贤文化,办好竹林大讲堂开展六艺八雅的构想也赢得了马道明教授的点赞。
既然是一场思享会,自然希望通过思想交流碰撞寻得解决问题的方案。面对平治、明义社区组反映“有些花心思的项目实施起来学习参与人数不稳定”的困惑,马道明教授现场点拨:不过于追求高大上的雅,结合了需求就会有人来。只要做好了“养”就不用过于担心人会流失。“至于说怎么养,前期可以通过积分兑换激励、中期可以结合学习评优内驱,后期还可以延展到上台表演获得认可来实现。”
“很喜欢这样的活动组织形式,没有办公室场合的约束感,还能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碰撞。尤其是上台路演,让方案和执行不是走过场,因为台下就是友邻社区的同事、街道分管负责人、资深行业专家,点评认可的背后还有监督与践行。”临近活动结束,一位社工代表的感受似乎代表了现场众人的心声。此时的室外热浪袭人,但多轮头脑风暴冲击留下的社区文化营造热情依旧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