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6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南开大学哲学院和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题为“中国逻辑史专题论坛——我所理解的中国逻辑”的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晋祠宾馆召开。来自国内14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8月5日,“中国逻辑史专题论坛——我所理解的中国逻辑”的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晋祠宾馆召开,图为会议形现场[图]
开幕式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周北海教授主持,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王克喜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先后致辞。尤洋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发展及以“四梁八柱”的初步建立情况,强调了近两年逻辑学学科建设中引进人才和发展;2022年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在思想的碰撞中凝聚共识,产生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丰硕成果。王克喜表示,本次会议旨在谋求新的研究范式,希望学者在探索中攻坚克难,围绕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争鸣。他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对于中国逻辑学发展的意义。翟锦程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创意和组织筹备情况。本次会议是在周北海教授的提议下,基于近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出现的繁荣局面以及不同观点的不断出现,特邀各种观点的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逻辑史近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与会学者将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名辩’是不是逻辑”、“中国逻辑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观点阐述、批判与争鸣,希望本次会议的成果能促进逻辑学科的建设,推进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深化。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周北海教授主持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致辞
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王克喜教授致辞
南开大学哲学院长翟锦程教授致辞
在大会研讨环节,第一时段由周北海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做了题为“我所理解的中国逻辑——中国古代推类论述新解”的精彩报告,他认为中国古代有推理,把对推理的规范性研究叫做逻辑。他提出存在于中国古代、具有相对系统形态的逻辑是以三物论说为核心的推类论述的论断。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金立教授基于类比和推类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种解释中国古代论证的新的尝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金立教授
第二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曾昭式教授从“正名—用名”论证的视角对先秦逻辑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从思想史怎么呈现的,即思想论证的视角看逻辑具有普遍性,他进而提出,逻辑是基于价值观的一种论证类型。翟锦程通过分析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提出了构建中国逻辑知识体系的新构想。
中山大学哲学系曾昭式教授
在第三时段,晋荣东主持。杨武金以“墨家逻辑:在墨经与墨论之间的诠释”为题,从《墨经》和《墨论》的视角探讨了墨家逻辑的论式、推理原则和逻辑原则。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孙志强老师以量词为线索,从自然逻辑的视角对侔式推理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教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孙志强
在第四时段,曾昭式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吴克峰教授探讨了易学逻辑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自身的推理理论与推理系统。他认为,易学中有一种逻辑,是一种推类。这一推类的研究涉及中国古代逻辑的推进与深化。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王强探讨了她和周北海教授共同完成的论文“《小取》中逻辑思想:小取逻辑与行为概念逻辑”,具体分析了《小取》中的逻辑思想,并提出其所关涉的逻辑是行为概念逻辑。
南开大学哲学院吴克峰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王强
第五场大会研讨发言环节由翟锦程主持。与会者主要围绕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论问题展开探讨。河我院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郭桥教授梳理了近代学人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现、认识和初步研究的过程。他指出,名辩是古人的理论总结,把名辩定位成逻辑的三大传统之一具有合理性;名辩学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问题需要站在今天逻辑科学发展的平台上重新认识。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进行推进,随着逻辑知识、逻辑观的发展,新的中国逻辑研究问题将会出现。南开大学哲学院张晓芒教授以“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逻辑方法谈”为题介绍了中国逻辑史的不同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历史与思辨。他指出,方法论是重要的,但是无论作为手段的“研究之逻辑方法”如何不同,都需要“回到文本”说明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所构成的“思想单位”;在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科学的研究是重视“积极的肯定”与“积极的否定”同等重要。
河我院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郭桥教授
南开大学哲学院张晓芒教授
王克喜以“我所理解的中国逻辑(史)”为题讨论了中国逻辑史中的不同逻辑观、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四次转向等问题,并提议将更多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他指出,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有一个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哪些研究内容是属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范围,他认为,逻辑的观念决定着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
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国逻辑史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