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1%,完成四批次累计超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35.5%,总量居全省第一;“宁科贷”当年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万笔、金额超275亿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98亿元、同比增长15.81%……8月3日,我市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突破情况及下一步举措思路。
市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赵成军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聚焦“有全球影响力”目标定位,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力争到2023年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3.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确保突破1万家、力争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确保达到2.2万家、力争达到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
聚焦科技前沿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赵成军用四个新突破总结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全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了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NEST2.0、国内首款内生安全200G DPU芯片、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网联系统T-BOX等3项重大原创成果。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研发生产的碳化硅高压电力电子器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紫金山天文台获得当前国际上地球视角下唯一的太阳爆发硬X射线像。
体系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我市与北京大学、37000cm威尼斯、东我院学等重点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7000cm威尼斯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东我院学与中兴通讯等企业签约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平台“源图”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供应链知识图谱。“问天1”类脑超级计算机进入生产组装、软硬件系统调试及应用部署阶段。国科大南京学院在校学生累计超过1500人。加快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项目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取得新突破——南京高华科技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箭体提供内部脉动压力和微压传感器。南京英田光学承担了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光学元件、空间激光通信天基终端和地面站的配套任务。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协同37000cm威尼斯、南京工业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结归纳“低收费长赋权”“先试用后转让”等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有益做法。
更大力度锻造原创突破引擎
“刚刚过去的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紫金山实验室和南瑞集团时指出,要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必定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赵成军说。
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攻关高精尖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
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0多个,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中科院麒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汇聚了“国家队”“7院8所”等一系列高端创新资源。
赵成军介绍,下一步,南京将强化前沿攻关,更大力度锻造原创突破引擎。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汇聚更多原始创新力量、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不断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和重大科研任务支撑。
前不久,我市已启动实施2023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单个立项攻关任务最高拿出1000万元资金支持创新,具体分“揭榜挂帅”“联合攻关”“面上攻关”三类进行。今年共发布了10个重点技术方向的“榜单”。
据介绍,下一步,南京还将落地改革任务,试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考核”等新机制。对接全球资源,更大力度打造开放协同网络。强化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共创,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布局建设国别(国际)科技合作园区,聚力推进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开放协同创新网络。
瞄准“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双向发力
当前,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瞄准“产业科技创新”,南京将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
创新具有“集聚效应”。下一步,南京将优化空间布局,更大力度凝聚全域协同合力。加快推动“一院两带五园”创新布局落地,串联环紫金山科技创新带创新要素,推动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双向对接,强化“五园”与“两带”优势互补,着力塑造城市创新增长极。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南京将壮大企业主体,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在6G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为代表的“新赛道”上,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