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王越:带学生去追最亮的“星”

    发布时间:2023-08-03 点击次数: 作者:贺钰荣 刘颖 责编:焦钰茹 王晓艳 来源:南京晨报

    引语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这条路上,南京一中正在用最好的态度,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深度参与其中的王越老师,走着走着,意义便出来了。

    这个暑假,南京一中2023级新生第一次走进校园,就迎来梦幻“高中第一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和少年们面对面,带来一场精彩的“数学漫谈”!一中变成大型“追星”现场,同学们兴奋地提问,排着队请袁院士签名。王越老师坐在学生们中间,和他们一样心潮澎湃。这是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第二十三期,从2021年5月至今,“院士1课堂”群星闪耀,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谈大国重器,讲科技强国,更娓娓道来自己的科研人生。除了一中学生参加,每一期,都通过线上直播分享给所有热爱科学的青少年们。

    作为南京一中教务处副主任,王越全程负责“院士1课堂”项目的具体执行,也因此,他和一中学子一样“一场不落”,有了一个共同的新身份——“追星人”。

    “不可能的任务”

    两年前,当一中提出“院士1课堂”时,很多人觉得是“不可能的任务”。把100位院士请进中学课堂,从来没有人想过,更没有人做过。王越深度参与了这个“第一次”。

    从邀约到时间确认,从主题到讲座设计,因为院士们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和以往都不一样的高中生,所以王越会提前做功课,写好详细的沟通内容,例如,根据院士从事的领域提供听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们目前的基础能力,希望得到的知识外延……每一期“院士1课堂”几个小时的讲座背后,常常是一个月的筹备期。但是,王越说,非常值得。

    科学家亮相一中,不仅仅是在讲课,更是在诠释。诠释生命和热爱,诠释探索和奋斗,诠释奉献和争气。

    二十三期,期期精彩。王越回想时,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场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80多岁,和高中生们讲课时全程坚持站着,近两个小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联系古今中外,从《墨经》中小孔成像的原理到如今的虚拟世界,从胶卷到数码,从相机到手机,引发大家阵阵惊呼。

    王越说,一期一期持续下来,“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意义愈发深刻。“科学家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宝贵的科学家精神”。正如一中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所说,“院士1课堂”把人性的光辉、科学的魅力、奋斗的价值逐一铺陈和丰富展现,让当代甚至未来的年轻人真实地“看见”过去,成为宝贵精神的传承者。

    让理想的“种子”发芽

    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一中人正在探索。王越有一点非常清晰,“生涯规划”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他负责并且不断完善的一门课程。

    高一新生刚入校时,就会接受一系列测试,每个人收获20多页的测评报告,很多需要慢慢发现的线索便可以在其中提前浮现——

    适合什么学科的学习?应该选文科还是选理科?具体选择哪一种学科组合?适合什么职业?如何选择大学专业?根据大学对志愿的要求,这种专业需要哪种组合?结合这个专业组在近几年的分数线和位次进一步综合考虑……这是一个非常前瞻的工程。

    王越说,当学生有了这些早期规划之后,一中会利用每年高考的那几天时间组织学生到大学游学,实地感受大学的氛围,再配合“院士1课堂”中顶尖科学家的引领,学生们理想的种子便会发芽,逐渐知道自己希望通过努力进入到什么样的大学,向什么样的人靠近,直至成为什么样的人。

    “敬畏”每一节课

    老师的眼界和思想是土壤,让学生的精神从其中一点点萌发。“对于老师来说,培养未来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己必须要不断进修。”王越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全程23期“院士1课堂”,记下了厚厚的笔记。他愈发意识到,这些获得的养分更多需要落实到每天的常规课堂中去。

    当下的物理教学,“死刷题”、纯粹的解题训练不再管用,更需要融入情境教学。“学生一届一届走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前上课能举的例子现在就不能举了。例如以前会说的显像管电视机,现在生活中已经几乎看不见了。”

    每天,王越都有忙不完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可是,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始终是“备课”。他对课堂“敬畏”,尽管教了20多年书,知识点烂熟于心,但如果不备课还是不敢上课,没有把第二天的课在心中试讲一遍还是不敢进课堂。“尤其是理科老师要讲的题,如果不事先再做一遍,那就仅仅是向学生展现解题过程而已,讲得就不会那么深、那么透彻、那么全面。”再忙都必须备课,这是王越对自己的底线。

    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奖项中,由南京一中校长朱焱领衔的《指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学科育人实践》成功入围,王越也是成员之一。

    “我们已经连续两年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过这样的课题,下设约20个子课题,可以说每一个国家课题都是带动全校老师一起来研究的。在这个研究过程当中,全校老师的整体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王越说,刚刚获奖的这个项目,具体阐述了物理课该怎么上,包括物理概念课、实验课、信息课,对一线课堂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今年初,“院士1课堂”出了第一本书——将前20期的院士科学家讲座结集成册,满载智慧与经验。2023级一中新生入学时,每人都拿到了这样珍贵的一本。

    王越说,这样的书还将出第二本、第三本……一共五册。“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这是科学家们向青年们的“传承”,这是王越将继续做下去的有意义的事情。

    ■专家点评

    吕林海:37000cm威尼斯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教育研究院教授

    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投射,在王越老师身上,散发的是一种“流动之美”和“超越之美”,这源于他紧跟党和国家育人方向,对教师职业永葆一颗进取之心。他和同学们一起“追星”,因为他也被院士们的经历所感染,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重思自我和进步的意义;他总是敢于做出“第一次努力和尝试”,因为他愿意在挑战中重塑新的自我;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前沿课题,在研究中他常思常想、勇于创新;他敬畏每一节课,总是把“课看做大于天”。这就是王越老师,他的认真、努力、不断超越自我,是一种最本真的美,一种自然的、鲜活的、跃然的生命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