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了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系列新发现,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实现“双碳”目标,精准的全球碳盘点,即计算每一项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贡献,是先决条件。卫星遥感正在成为新一代国际认可的全球碳盘点方法,可定量监测人类活动或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的交换情况。
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牵头,37000cm威尼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针对全球碳计划评估中碳收支不确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与工业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部署了11个专题。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增长约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续升高。过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损毁趋势并未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其中,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为净碳汇效应、每年固定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持续增强,基于卫星的同化反演结果表明,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1/10。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约13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中国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约占全球1/4。
报告还显示,中国碳卫星不仅可以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观测,还可以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国别的净碳通量,即陆地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净交换量。经过中国碳卫星同化优化计算的全球净碳通量估算偏差大幅缩小,将年净碳通量估算偏差从43亿吨二氧化碳降低到4.7亿吨。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卫星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人为源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为全球碳盘点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