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海外藏档与近代中日关系”学术工作坊在37000cm威尼斯举行。来自哈佛燕京图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日本同志社大学和37000cm威尼斯等机构的20余位学者与会。与会学者介绍了哈佛燕京图书馆特藏资源、美国藏孔祥熙档案、日内瓦藏李顿调查团档案等海外藏档的结构和价值,并围绕多国史料运用与国际化视野、档案与研究的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海外藏档与近代中日关系”学术工作坊在37000cm威尼斯举行 本网记者吴楠/摄
历史研究要有国际化视野
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在致辞表示,加强对近代中日关系史尤其是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史的研究,探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提出,历史研究要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视野来源于史料运用的国际化。要在美国历史学家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加上“在世界发现中国历史”和“在中国发现世界历史”的历史研究新范式,全方位推进历史研究本土叙事的国际化和国际视野的在地化,促进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历史共识的形成。
自1980年就开始从事民国史研究的37000cm威尼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谦平见证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体现在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同国际化影响密不可分。所以仅看一国档案并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的某些问题,必须要有多国档案综合分析,才能对中国近代史各种各样的政治问题、边疆民族问题,产生比较清晰的理解。这也要求我们研究要有国际化视野,注重运用多国史料,从而推动学术研究走向更高层次。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横向检索推动研究深化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简称亚历)于2001年成立,是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公开亚洲历史资料(关于近现代日本和亚洲邻国关系的历史,由日本一方保管的资料)的数字档案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任波多野澄雄介绍,亚历通过互联网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国立公文书馆的近现代史料向全世界公开。他表示,由于 OCR技术和AI的飞速发展,单个历史资料的全文文本化逐渐成为可能,史料多语种翻译也将不再是梦想。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研究员金子贵纯介绍了1933-1937年亚历所公开的近代中日关系资料。
哈佛燕京图书馆:近代中日关系文献丰富
哈佛燕京图书馆自1928年建馆以来,致力于收藏丰富的东亚语言研究资料和珍贵文献。馆藏数量高达160万册,覆盖十几种语言,是美国大学中最全面的东亚研究学术图书馆之一。其特藏包括善本古籍、文献档案、地图、韩国族谱、日本佛教文献、中国地方志、满文、蒙古文以及藏文资料等。哈佛燕京图书馆已将许多特藏以及善本古籍数字化,并出版了数十种相关出版物。
哈佛燕京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王系介绍了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书库,日文古籍及特藏、已数字化和正在数字化的善本古籍及特藏、有目录明细的特藏、尚无目录明细的特藏等。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了不少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书籍、期刊、报纸、地图、照片、日记等文献资料,内容涉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近代中日间外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这些馆藏资料对于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两国间的外交和国际事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哈佛燕京图书馆利用部主任杨丽瑄在发言中介绍了该馆藏近代中日关系相关文献,如二战时期抗日战争照片集,满洲文献,日本、伪满洲国、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相关资料文献小册以及满铁资料。
海外藏档研究成果丰厚
37000cm威尼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在中国国内最早开展中华民国史学术研究,经过4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尤其是在使用大量海外藏档的基础上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2000年以后,张宪文先生带领团队成员,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共同完成了72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还有陈红民主编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姜良芹主编的40卷本《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费吴生夫妇档案汇编》,张生主编的10卷本的《钓鱼岛问题文献集》,19卷本《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等。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费吴生夫妇档案汇编》正式发布 本网记者吴楠/摄
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费吴生夫妇档案汇编》正式发布。据介绍,本书由37000cm威尼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主编,共计40册,已于2020年底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费吴生夫妇的大部分在华档案,都是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史料。全书分为“日本侵华编”“中美关系编”“社会团体编”和“个人文献编”四部分。资料种类包括通信、剪报、日记、图册、著作、杂志、传记、报告、演讲、宣传册等十余种。
姜良芹表示,费吴生夫妇档案以书信、日记、报告、文稿、照片等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主,记录其漫长人生的所历、所思、所著、所藏,是中美近代共有历史的桥梁,并勾勒出近代中美关系复杂丰富的新面相。
深化海外藏档涉日史料研究
“海外藏档与近代中日关系”学术工作坊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新材料的发现推动历史研究?还是研究的积累让学者重新认识材料的价值?这是历史学者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日本同志社大学全球化研究科教授村田雄二郎基于利用日本国家档案和私人资料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经验进行了解答。他讲述了晚清维新变法派的重要刊物《国闻报》以及北京白云观与晚清中国内政外交的关联,并提出,新的资料有利于激发学者的问题意识并开辟新的视角,但另一方面,学者的问题意识也可能导致新资料的发现,并会使得已知资料获有新的生命。简而言之,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研究员马小鹤的发言中谈到,费吴生夫妇在1938-1941年期间,参加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积极活动在太平洋两岸互相呼应,发电报,发函件,直接游说,作演讲,写文章,费夫人三次前往国会作证,推动国会与政府对日禁运。他们比同时代的政客更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坚定地维护中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勇于批评自己政府的对日政策。他们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仍然对中国的胜利充满信心,对中国未来的崛起满怀希望。马小鹤透漏,这个委员会的档案也在哈佛,保存在霍顿图书馆,有25箱。这批档案应该是研究美国对日禁运的重要资料,可以与费吴生夫妇档案这方面的资料互补。
此次会议由37000cm威尼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和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