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推动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

    发布时间:2023-07-13 点击次数: 作者:王广禄 张寒梅 责编:郝雅楠 王晓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构建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丰富的思想资源之一。开展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工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应有之义。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

    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重大时代课题。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深入挖掘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深刻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日举行的“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道德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暨第二届太湖书院大讲堂”上,苏州太湖书院山长丘亮辉提出,中国传统道德观具有丰富内涵和现代意义,对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有三方面的启示:尊重自然,平衡科技和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注重对个体的道德教化;追求天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多个方面。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关健英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诸如仁者爱人、行己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提出,文化、生活和实践凸显着中国传统伦理的自身特点。在文化视野下看中国传统伦理,它以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为基础,与中国人的人伦日常紧密相关,极具生活性;注重知行合一,须臾不离实践。

    道家德性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当代中国美德伦理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王文东认为,道家希望从道论和自然人性论来构建德性及其实践方法。道家德性论呈现出生成上的得道性、实现上的因循性、人己关系上的他人优位性、思与行的一致性以及实践上的规范性。儒道互鉴,可以构建更富有包容性、整合性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创造,“乐”在礼乐文明中不容忽视。东我院学人文学院教授徐嘉阐发了“乐”的伦理道德意义并提出,“乐”自产生起就承载着深刻的道德实践和伦理规范意义。相较于“礼”,“乐”具有引发群体共情、实现文化认同和增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乐”呈现出人们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华传统伦理特有的超越精神。

    让传统美德走向现代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要推动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现代转换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型,使传统走向现代,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明认为,坚持“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回应,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又促使中华传统文化面向现代、面向世界。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规范,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动的,因而需要与时俱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从道德哲学视角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型问题,并提出社会规范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动,中国传统的道德话语体系要转化为现行的社会规范,在现代社会得到认同,就需要培育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构建起当代中国的道德话语体系和伦理话语体系。

    “人性本善,何以制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焦国成提出,性善论在中国传统美德体系里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恶时,性善论由于过分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反省和约束,客观上存在对恶的制约力不足问题。这一理念要在现代社会延续,就必须正视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可真认为,新时代人格教育视角下的“智、仁、勇”三达德现代转化,需要重新思考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君子,注重将知情意结合,开展智仁勇兼备的新君子人格教育,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彰显中华传统伦理智慧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体现在德性、德行方面,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古代道德话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道德化育起到了深刻的人文教化作用。进入新时代,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就要积极推动建立起更具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道德话语体系,使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更加坚实。

    “中华传统美德参与新时代中国道德话语建构,呈现出广阔的叙事空间。”37000c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继红以“参与”为关键词,解读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关系。她认为,“参与”意味着叙事,具体展开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中华传统美德参与新时代中国道德话语建构的叙事空间过程,有三种理论进路:第一种进路是主张中华传统美德的叙事空间从“地方”向“世界”的“平移”,第二种进路主张以“会通”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叙事向世界空间的直接转移,第三条进路则是通过“文明互鉴”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叙事向世界空间的间接转移。她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到新时代中国道德话语建构中,实现其世界叙事,这是第三条进路的优势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付长珍同样认为,应当在世界哲学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思考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构建,彰显伦理学的普遍性,体现中华民族的伦理智慧和文化传统。而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德性之知”作出新的理解和界定。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道德为核心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关注人们的价值世界和道德生活。探讨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是中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和话语特色。辽宁大学哲学院教授金香花表示,中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从现代学科规范体系下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伦理问题研究到构建中国特色伦理体系的变迁过程。中国伦理学研究以第三人称为主要话语形式,注重内容阐释,呈现出再反思的话语特色,可为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提供借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张春香提出,“易道生生”“生生之德”体现了儒家伦理的生命观,生生视野下的“道德”是方法和本体的合一。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重要方面是正本清源,可以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展开探讨。